1 / 22
文档名称:

温病学重点.docx

格式:docx   大小:42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温病学重点.docx

上传人:w447750 2018/5/27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温病学重点.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温病学重点
绪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是温病伏邪病因学说最早的理论依据。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余霖撰:《疫疹一得》;雷风:《时病论》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薛生白:《湿热病篇》
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
王孟英:《温热经纬》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的命名方式
发病季节:春温、冬温
时令主气:风温、暑温
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
温病的分类
根据病证性质分类:温热、湿热
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伏邪温病
新感温病:初起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而无明显里热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治疗以解表为主(名词解释)
伏邪温病:初起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名词解释)
温疫: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病变(名词解释)
第三章温病辨正理论
卫气营血辩证
卫分证
病因病机: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转归:由表而解;传入气分;逆传心包
治法及代表方:辛凉解表,银翘散
气分证
病因病机:病邪入里,正邪剧争,热炽津伤
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转归:邪退病愈;邪入营血;津气欲脱
治法及代表方:清热生津,白虎汤
营分证
病因病机: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转归:透热转气而邪退病减;邪入血分,耗血动血;正气外脱
治法及代表方:清营透热,清营汤
血分证
病因病机:热甚迫血,热瘀交结
辨证要点:舌质深绛,见出血症状
转归:邪盛正衰,危及生命;正气恢复,邪势减退
治法及代表方: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
三焦辨证
上焦辩证
邪犯肺卫证;肺热壅盛证;湿热阻肺证;热闭心包证;湿蒙心包证
湿蒙心包证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中焦辩证
阳明热炽证;阳明热结证;湿热中阻证;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湿阻大肠证
湿热中阻证辨证要点:身热、脘痞、呕恶、苔腻(选择题)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辨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塘垢、苔黄腻或黄浊。代表方:枳实导滞汤(选择题)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辩舌苔
湿遏热伏证: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邪较重,而致热邪内伏)
湿热疫邪郁闭膜原: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病多凶险)
辩斑疹
红活荣润:气血充足
紫赤类鸡冠红色:热毒深重
黒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辩发热
日晡潮热:发热午后益甚。多为热结肠腑所致。
身热不扬:身虽热而热象不显。为热被湿郁,湿熏热蒸所致,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之证。
发热夜甚:发热入夜更甚,为热入营血,灼伤营血阴液的表现。
夜热早凉:至夜发热,天明则热退。系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所致。
辩口渴
大渴欲饮:邪入气分,津伤较重,特别为阳明热盛
口干而不甚渴饮:邪热传营,营阴被灼而上蒸之象。
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为湿热郁滞气机,津液不得敷布所致。湿温病中,热重于湿,多见。
神志异常
神昏谵语:营热扰心(心烦),血热扰心(发斑、出血),热陷心包(肢厥舌强),阳明热结(便秘,腹满)
昏愦不语(意识完全丧失):热闭心包重证
神志昏蒙(时清时昧):多见于湿温病,湿蒙心包证
第五章温病常用治法
解表法
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桑杏汤)
清气法
轻清宣气
病症: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安
代表方:栀子豉汤
辛寒清气
病症:壮热、大汗出、口渴喜冷饮,脉洪数
代表方:白虎汤
清热泻火
病症:身热不退,口苦而渴,烦躁不安,小便黄赤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黄芩汤
和解法
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开达膜原(达原饮)
分消走泄:以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泄化痰热,分消三焦气分之邪
病症:寒热起伏、脘痞腹胀,溲短,苔腻
代表方:温胆汤
祛湿法
宣气化湿
病症: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三仁汤
燥湿泄热
病症:发热,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呕恶欲吐,苔黄腻,脉濡数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分利湿邪(茯苓皮汤)
通下法
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增液通下(增液承气汤)、通腑破结(桃仁承气汤)
清营凉血法
清营泄热(清营汤)、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气血两清
病症: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狂,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
代表方:清瘟败毒饮
开窍法
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
息风法
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滋阴息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滋阴法
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