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题目:科学发展观下的民生问题
科学发展观下的民生问题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民生”问题与“国计”问题相提并论的传统,儒家治国的核心讲的也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中国现实情况下,民生问题显得比民主问题更为紧要,更为急迫。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生社会建设和谐
  通过在党校的学习和自己的思考,我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民生问题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民生并不仅仅涵盖百姓的衣食住行,党中央所提出的民生问题有着更深刻的含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我们要在工作当中不断地学习、理解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我们的民生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一、中国社会的民生问题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保是民生之盾,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主要有:
1、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渐大;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
3、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和医疗费用高、药品居高不下,出现“大病医不起,小病不敢医”的现象;
4、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一直是屡禁不止的事情,比如说矿难、瓦斯爆炸、食品安全问题;
5、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的问题。比如说劳动者的生命保障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存在被就业的问题,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6、物价飞涨、房价居高不下,工资不涨,让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承担,买不起楼、结不起婚,强大的经济压力甚至让年轻一族价值观发生偏差。
二、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
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