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张家港の小eat
张家港小吃梗概
张家港小吃众多,令无数游客目不暇接,尤其“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更是难以释怀。其肉味鲜美、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而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佳肴。另外,鹿苑鸡、沙洲优黄、高峰鹿液茶、拖炉饼等,也是家庭宴席、旅游携带、馈赠亲友之上好佳品。
张家港介绍
张家港,原名沙洲。1986年9月,撤销沙洲县,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命名设立张家港市。
张家港位于中国大陆东部,长江下游南岸,是苏州所辖的县级市。东与常熟相连,南与苏州、无锡相邻,西与江阴接壤,北滨长江。
张家港是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张家港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县级市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在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会展、服务业和社会建设等领域成就显著,一直处于中国县级市的前列。
拖炉饼
张家港市的塘桥拖炉饼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末和民国时期为鼎盛。解放前后,镇上程源兴、顾洪生、黄义庆、袁陶陶等几家糕饼店均制作拖炉饼。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拖炉饼的制作和销售逐渐清淡。
拖炉饼最初流布在塘桥及周围地区,逐渐辐射到杨舍、塘市、福山、港口、大义、顾山等地,是杨舍、塘桥两地的著名传统风味小吃,现为常熟市大义、福山,张家港市杨舍、塘桥、港口,江阴市北漍、长泾、祝塘一带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该饼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烘烤时需用两只炉,下面一只为底炉(平底),上面一只为顶炉(尖顶,呈锥状,以三根铁链吊住),烘烤时两只炉同时加热吻合,并以顶炉的热量将饼吊熟,大有顶炉拖底炉之势,故称拖炉饼。拖炉饼采用上等白面粉、白糖、净板油(加工过的生猪油)、荠菜、芝麻、桂花等为原辅料。口味油而不腻,甜而不粘,清香可口。集酥、甜、松、脆香于一体,外形饱满,色泽金黄,酥层清晰。
随着时间的变迁,工艺的改革,制作拖炉饼已由传统的吊炉改为电炉烘制,虽然电炉烘制的拖炉饼较之吊炉烘制的要逊色一些,但仍基本上保持了拖炉饼的特色,不愧是一种传统小吃中的佳品。
拖炉饼的history
清朝同治三年春天(1864年),李鸿章的淮军配合“戈登洋枪队”攻打杨舍堡城的太平军。驻在杨舍的太平军护王陈坤书得讯后,就组织杨舍、华墅、塘市、塘桥等地方师帅部队,在长泾河周围布下包围圈,准备迎敌。
杨舍老百姓听到太平军要打洋鬼子,大家非常兴奋。战事紧迫,太平军出征路上要吃饭,大家就想要做点干粮,让战士们吃饱肚皮好杀洋鬼子。
杨舍城里有个糕饼师傅叫陈阿二,他想出做素心馅的面饼既方便又上口,于是,家家献面粉,人人到地里挑荠菜。陈阿二约了几个糕饼师傅便动手做起来,和面、掐坯、擀皮、包馅、摊平,然后下锅,锅下火旺,锅里油热,饼不消片刻就煎熟了。师傅们连夜做了好多饼,送到太平军营房里。第二天一早,部队开拔上前线,杨舍城百姓夹道相送。陈阿二想,还剩下不少面坯、饼馅,何不现做现吃?陈阿二想好了,马上动手把做好的生饼、煎饼的炉子、素油、硬柴,一起装到一辆拖车上。杨舍街上人头攒动。有人眼睛尖:“哈,陈师傅好主意,把煎饼炉子也拖来啦!”街面上飘散一阵阵油香、饼香。陈阿二忙得不亦乐乎,忙不迭地把刚出炉的喷香的馅饼塞到经过的太平军战士手里。部队出城了,走远了,饼香还没有散尽。有好事的问了:“阿二师傅,你做的这个饼,叫啥饼啊?又方便又好吃,总该取个名字吧?”陈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