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ppt

格式:ppt   大小:1,76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ppt

上传人:aibuaiwo1318 2018/5/28 文件大小:1.7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解读从民族国家如何拯救历史
读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思考
杜赞奇
历史学家、汉学家。印度裔。早年就学于印度,后去美国求学。
现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重印本。

身份、立场?
一、线性的历史及其反思
二、复线的历史及其反思
三、关于“视角”、“问题意识”等方面的感想。
一、线性的历史
“历史在中国和其他地方成为民族国家的历史,它趋于叙述一个走向统一的民族,并且成为民族国家规划的一部分,这种规划给予民族国家特权,压制分歧和多样化-除非分歧和多样化得到民族国家的批准。”
——杜赞奇《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家与公民社会》,1992。
“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探究正在兴起的民族接受启蒙历史的叙述结构的辩证过程,以及这一历史是如何制造出一个同一的、从远古进化到现代性的未来的共同体。作者以20世纪初至民国时期(1911-1949)几部有影响的中国通史为例,来考察这种叙述结构的盛行、其独特的修辞以及其分期策略。” P3
黑格尔《历史哲学》
社会达尔文主义
历史公式发挥作用,治理时间上的分裂问题,最终“铸造出”一个统一、连续的民族主体。P35。
种族、民族、历史,靠历史主体的叙述建构统一了起来:主体由同一性的社群(种族)构成,其疆域即领土的国家(民族),国家进化至现在并已准备好迈入现代性的未来(历史)。P48。
线性历史的合理性?
“在中国,民族主义必须在种族认同和爱国主义之间建立起所有的联系,以便保持帝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中央集权。”
—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三联书店,2004,P129。
线性历史的建构:疆域——民族整合——民族认同——身份认同——抵御分裂(联省自治)——抵御外敌(正统性、合法性)
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近代意义上的国界观念。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国土控制、多元认同、政教合一等)
例:“夷”字之辩:地理政治的解读,用以拓展帝国规划。参见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三联,2009。
乾隆时期的“叫魂”危机。孔飞力:《叫魂》。
“中华民国”国号中的“中华”二字,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对于“中华”一词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认同感,使得人们往往喜欢使用“中华”字样和符号来表示其民族特色、国家身份或全国全民性质,实现某种整合意义上的概括。
五四运动以后,“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和任务在中国被明确化提出和认定,这对于国内各民族的内部融合和整体认同发挥了积极的推进功能;而国民革命、五卅运动、收回租界和教育权运动、废除不平等条约等民族运动的一次次开展,又在实践层面有力地强化了中国人那种现代“大民族”的整体认识。
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曾出现大量直接蕴涵着传播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意义的各种话语,例如“中华民族危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民族英雄”乃至贬义的“民族败类”、“民族罪人”等等。它们可以说既是“中华民族”现代认同的产物和某种集中体现。
——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身份)认同感大大有助于加强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的牢固性。”——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P2。
二、复线的历史:
过去并非仅仅沿着一条直线向前延伸,而是扩散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在表述过去的过程中,根据现在的需要来收集摄取业已扩散的历史,从历史中寻找有利于己的东西。P2。
复线的概念强调历史叙述结构和语言在传递过去的同时,也根据当前的需要来利用散失的历史,以揭示现在是如何决定过去的。与此同时,通过考察利用过程本身,复线的历史使我们能够恢复利用性的话语之外的历史性。P3。
考察面对诸如会党革命话语、市民社会主张、联省自治表述在被线性历史有关“民族”的叙述所消解或挪用的过程中,去发掘这些曾被掩盖、扭曲或埋没的话语真实表述,还原历史上“非主流的他者的声音”。进一步探寻话语叙述这一场域背后相关的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动态博弈过程。
复线的观念表明,看似清纯或连续性的历史语言背后,掩盖着对不同意义的利用。P81。
注重作为演化中的民族主题的历史叙述结构。P224。
复线的历史视历史为交易的,在此种历史中,现在通过利用、压制及重构过去已经散失的意义而重新创造过去。P225。
“新清史”观点。
“新清史”强调“断裂”,“旧清史”强调“延续”。“新清史”特别强调要从“种族性”的作用或“族群认同”的角度观察满洲的创建及其扩张。例如“满语”的发明。—杨念群:《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