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学名词解释
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10班
第一章导论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 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 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 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 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 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 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 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 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 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 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 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 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 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又称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学说
: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
: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阴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变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阴。
: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化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阳。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它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