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某市软件产业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242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某市软件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miao19720107 2018/5/29 文件大小:2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某市软件产业发展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合肥软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2年)
(讨论稿)
软件是信息化的灵魂,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的“黏合剂”。软件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的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也是国际产业竞争和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以及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软件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工具。
随着合肥实施“工业立市、创新带动”战略步伐的不断加快,软件产业在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作用也将更加突出。为加快我市软件产业发展,进而推动我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根据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结合合肥软件产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合肥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基本情况
2008年,合肥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实现52亿元,同比增长32%,
,占软件产业总销售收入38%,%,%,应用软件销售收入占自产软件收入达90%以上。,%。
至2008年末,合肥软件产业已获得软件企业认定的达250余家,已登记软件产品达1100余套。软件产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的企业有10家,超千万元的有35家,软件产品应用范围涉及语音合成、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安全生产、交通监控、企业ERP、网络通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软件企业,如:中科大讯飞、皖通科技、科大恒星电子、美亚光电、工大高科、电力继远软件、永信信息等。全市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约1万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80%以上。软件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正在集聚力量,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二)合肥发展软件产业的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作为省会城市,合肥位于华东腹地,临江近海,联南接北,居中靠东。是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圈分工与合作的重要地区,是东南沿海向内地产业、技术转移的必经之地,是国家规划确定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成熟的网络基础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相对较低的商务成本,为软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优势。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为合肥市工业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推出了“工业强省、东向发展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构建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为合肥市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市、创新带动”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合肥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各类高等院校59所,各类科研机构275个,国家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2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院士3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多万人,在校大学生38万人,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比例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合肥人力成本与沿海城市相比相对较低,人才结构合理,人才队伍稳定。
产业环境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肥的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工业体系日趋完善,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汽车、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迅速崛起,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七个省级开发区聚集了近千户各类企业,合肥软件园、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产业园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创新创业氛围浓郁,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其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和辐射效应不断提升,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三)存在问题
合肥软件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危机面前产业体系显得比较脆弱;产品结构不合理,
常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品利润空间萎缩;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一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对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的拉动力不足;二是软件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软件产品数量单一,名牌产品少,承接国家重大软件项目的竞争能力不强;三是软件企业技术基础薄弱,缺乏核心技术支持和产品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四是软件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五是支持产业公共技术开发、风险投融资、海外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六是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
二、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趋势
软件技术将呈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的发展趋势,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软件产品网络化将改变应用与技术模式,新一代软件产品将多以网络为中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高可信技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