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桑白盾蚧的发生与防治
1危害特点
桑白盾蚧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固着在2~5年生枝干刺吸液汁。该虫在树上的分布趋势为上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下部,阴面多于阳面,分杈处多于其它地方。受害严重植株上蚧壳密集重叠,似覆盖一层棉絮,严重削弱树势,使被害枝发育不良。受害植株一般上部枝叶开始萎缩、变黄、干枯,然后扩散至中部、下部,进而导致全株死亡。
2发生规律及习性
桑白盾蚧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发生4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2月份后果树萌动之后开始吸食为害,虫体迅速膨大。2月底3月中旬为越冬成虫产卵盛期,第1代第2代若虫孵化较整齐,第3代第4代不甚整齐,世代重叠。第1代桑白盾蚧孵化盛期至1龄若虫期为2月底至3月中旬;第2代桑白盾蚧孵化盛期至1龄若虫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3代桑白盾蚧孵化盛期至1龄若虫期为6月中旬;第4代桑白盾蚧孵化盛期至1龄若虫期为7月下旬至8月初。
。桑白盾蚧雄成虫寿命极短,仅1d左右,羽化后便交尾,交尾后不久即死亡。雄若虫期2龄,脱第2次皮后变为前蛹,经蛹羽化为成虫,蛹期7d。
。平时桑白盾蚧雌成虫蚧壳与树体接触紧,产卵期较为松弛,有的略有翘起。卵产于蚧壳下,产完卵后虫体腹部缩短,色变深,不久干缩死亡。越冬代雌虫产卵量较高,平均每雌产卵120粒以上,其余各代平均每雌产卵量在100粒以下。产卵期在春季为10d左右,夏秋季4~7d便可产完卵。雌若虫期2龄,脱第二次皮后变为蛹,经蛹羽化为成虫,蛹期7d。
。桑白盾蚧若虫孵化后,在母壳下停留数小时后爬出,分散活动1~2d,多于2~5年生枝条上固定取食,以枝条分杈处和阴面密度大。若虫径5~7d开始分泌出绵毛状白色蜡丝覆盖于虫体上,逐渐加厚呈蜡粉状,枝条于是开始出现星罗的白点,此时为第1代1龄若虫盛期。不久若虫脱皮,脱皮后继续分泌蜡质,形成厚而较硬的蜡蚧壳。雄、雌若虫期2龄,脱第2次皮后羽化为成虫,此时一般农药难以渗透到虫体内,防治极为困难。在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如遇大雨可冲刷掉大量若虫而减轻危害。
、雄虫分布状况。据观察,一般新受害的植株雌虫数量较大,占70%以上;受害时间久的植株雄虫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与雌虫几乎对等。严重受害时间久的植株雄蚧壳密集重叠,超过雌虫。
3防治方法
当前桑白盾蚧防治以若虫盛期至1龄若虫期化学防治为主,结合其他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桑白盾蚧可随苗木、接穗传播。因此,要加强引种、苗木的植物检疫,在移植或运输苗木(或接穗)前必须进行检疫,杜绝带虫种苗的传入,防止病虫害扩大蔓延。
及时清除虫害。在春季树木发芽前,用硬毛刷刷去枝干上越冬的雌成虫,并结合剪枝剪去带病虫枝,集中起来烧毁;果园、茶园、园林种植密度适当,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病虫滋生;合理施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及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抓住第1、2代若虫盛孵期至1龄若虫期(2月底至3月中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上旬)各喷有虫枝干1次,此时虫体上腊质分泌少,药液可直接杀死若虫;危害严重的果园,应在第1次喷药后,间隔5~7d再补喷1次。喷药要周到,细致,使药液接触到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