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简述京杭大运河
答: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形成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水上交通要道。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
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2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公元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到隋炀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400千米。隋朝时分为四段: (1)永济渠(2)通济渠(3)邗沟(4)江南河
第3期运河:主要指的是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1281年开济州河,从任城至须城安山,长75公里;公元1289年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公元1292年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公元1293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元朝时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开通意义:
(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4)方便南粮北运。
二、简述秦朝在旅游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答:秦统一六国后,实行“行同伦”“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政策,打破了原来地域分割造成的交通不便。为便于巡视全国各地,秦始皇大修修“驰道”和“直道”,给帝王、学者、商人出游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1、秦驰道(包括直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根据车同轨的标准,秦驰道均宽五十步,可并驰2车,以利管理六国旧地,和方便战争前线的补给,还能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秦朝驰道十分壮观:“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这些大道,路平道宽,沿路驿站、离宫、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
2、秦直道:共11段。由咸阳(今陕西淳化西北)向北直通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类似近日高速公路。其中:(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命蒙恬开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是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秦直道由云阳林光宫首途,就进入甘泉山。甘泉山为子午岭南端的一个分支。但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死于沙丘后,此道虽未完全竣工,却已经能行驶车辆。
3、秦五尺道:除直道、驰道外,早在秦惠王时,为了开发巴蜀,还采用张仪、司马错等人建议修建了“石牛道”。及秦昭王时,相国范雎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