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第二章 环境保护法概述.ppt

格式:ppt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二章 环境保护法概述.ppt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3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二章 环境保护法概述.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
二、环境保护法的任务和目的
三、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四、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五、环境保护法体系
六、环境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
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理解定义需把握三点:
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不能把环境保护法说成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律(?)。
环境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有特定的范围 只调整环境保护关系。
环境保护法是指一切调整环境保护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保护法律关系
由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产生
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产生
以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法律事实的出现
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主体(权利主体或权义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境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客体: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的对象,包括行为和物:
行为:作为;不作为
物:主要指具有环境功能的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如:水、大气、土地、森林(一般指物)
内容:权利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1、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2、是非物质的思想社会关系,由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决定;但更主要的是受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规律的制约
3、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
主体:国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
法律依据: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平等、不平等
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不是从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仅从环境保护法的产生来看:
(1)环境保护早先由民众发起,具有强烈的民主性,环境保护法随之发展起来。(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
(2)也具有现代性(现代文明的兴起)
(3)后进性环境保护法很年轻,受到传统理论的限制较少,容易突破,比较活跃,但另一方面是基础理论薄弱,理论资源奇缺,使得整个学科浅薄。
二、环境保护法的任务和目的
1、环境保护法的任务 ⑴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⑵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2、环境保护法的目的 “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保障人体健康”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是辩证的关系。 把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
⑴环境保护法是环境管理中较为有效的手段 环境保护实质上就是环境管理。其主要手段是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手段等。而法律手段较为有效。这是因为,法律具有强制性特点。
此外,具有较好的宣传教育的作用。
⑵环境保护法和客观规律 环境保护法必须以生态规律为依据。 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 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
三、环境监督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