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京剧的代表人物
京剧的奠基人——程长庚与京剧“老生三杰”
程长庚(1811-1879)安徽人,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年间,程长庚在北京主持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程长庚的行腔使气,纯用徽音,其唱以慢二簧为最胜,溶昆、弋于皮簧之中,匠心独运,从贡献来说,他可以称之为由皮簧戏向京剧过渡的奠基人。他执掌三庆班(徽班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戏班)达30余年。是第一个以徽班演员总管京师梨园的领袖人物。融徽调、汉调、昆曲之长,音调沉雄高亢,被称为“徽派”。代表作品:《华容道》、《群英会》
张二奎(1814-1864)北京人,加入徽班(四喜班),唱念用北京语音,字正腔圆,封为“京派”。以嗓音嘹亮洪大闻名于时,腔调虽较平直,却大方矜重。
余三胜(1802-1866)湖北人,原为汉调演员,道光中期来京,搭徽班(春台班)演老生,他在演唱上,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融合,又吸收了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制出一种抑扬婉转的皮簧唱腔。在余三胜进京以前,徽皮簧的唱腔还处于比较简单的阶段,经余三胜的改造才逐渐丰富起来。他的唱腔以花腔为特色,在念白方面,特点是将汉调的基本语音(即所谓湖广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这也是以前的京皮簧所没有的),既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声调,又使北京观众能够听懂,铸就新的声腔,促进了京剧语言风格的形成,称为“汉派”。如《定军山》、《四郎探母》
作为京剧创造时期的代表人物,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三人皆以演老生名世,被称为京剧“老生三杰”,是京剧的奠基人。
程、张、余三人,就其演唱而论,余三胜以曲调优美取胜,张二奎以直率奔放而独树一帜,程长庚则以声情并茂受到观众的欢迎。同时又由于三人籍贯各异,在唱念上各带乡音,因而形成了徽(程)、京(张)、汉(余)三大流派。这三支流派,虽说在演唱风格上各具特色,或者说,在向京剧发展的孕育时期还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但是他们对于皮簧的改造、统一以及创制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艺术形式上,方向却是一致的。这三位演员在由皮簧戏过渡到京剧的过程中,都曾起了重要作用。
同治至光绪年间,京剧脱离徽班而独立,并逐渐流行至全国各地,这是京剧发展的全盛时期。从此,京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戏剧的象征,把我国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光绪(1875-1908)年间京剧进入成熟阶段,其代表人物是誉为“老生新三杰”的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
梅兰芳(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梅兰芳的小故事
梅先生熟悉观众,理解观众的心情。有位观众想看演出。但没有买到票,他给梅先生直接寄来一封信,夹寄钞票,要求代购。梅先生把信和钱款都交给了接待组人员处理。接待组却把信和钱款一并通过邮局退掉,未予以满足。过了数日,梅先生仍然挂念着观众的请求,并询问此事,工作人员如实相告,梅先生面显不悦之色。后来接待组总结工作时,方意识到不该如此处理此事,这岂不是把观众和艺术家的联系纽带都切断了吗!通过此事,是我们感觉到梅先生当时沉默不语包含了对观众多么深厚的同情呀!
梅兰芳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