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章触电与急救
本章学习要点:
规律
第一节触电的种类、方式与规律
一、触电事故种类
按照触电事故的构成方式,触电事故可分为电击和电伤。
(一)电击
电击是电流对人体内部组织的伤害,是最危险的一种伤害,绝大多数(大约85%以上)的触电死亡事故都是由电击造成的。
电击的主要特征有:
(1)伤害人体内部。
(2)在人体的外表没有显著的痕迹。
(3)致命电流较小。
按照发生电击时电气设备的状态,电击可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
(1)直接接触电击:是触及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时的带电体发生的电击,也称为正常状态下的电击。
(2)间接接触电击:是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当设备或线路故障时意外带电的导体发生的电击,也称为故障状态下的电击。
(二)电伤
电伤是由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效应对人造成的伤害。
(1)电烧伤是电流的热效应造成的伤害,分为电流灼伤和电弧烧伤。
(2)皮肤金属化是在电弧高温的作用下,金属熔化、汽化,金属微粒渗入皮肤,使皮肤粗糙而张紧的伤害。皮肤金属化多与电弧烧伤同时发生。
(3)电烙印是在人体与带电体接触的部位留下的永久性斑痕。斑痕处皮肤失去原有弹性、色泽,表皮坏死,失去知觉
(4)机械性损伤是电流作用于人体时,由于中枢神经反射和肌肉强烈收缩等作用导致的机体组织断裂、骨折等伤害。
(5)电光眼是发生弧光放电时,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电光眼表现为角膜炎或结膜炎。
二、触电方式
(一)直接接触触电
所谓直接接触触电,就是人体直接接触或接近带电体造成的触电。直接接触触电可分为单相触电、两相触电和其他触电,如剩余电荷触电、感应电压触电等。
单相触电,一般指人站在地面上触及到一相带电体上,这时施加在人体上的电压是相对地电压,这种触电方式是最常见的触电方式
两相触电,一般是指人体同时触及两相带电体,这时施加在人体上的电压为线电压,所以危险程度更高一些。
(二)间接接触触电
所谓的间接接触触电是指由于故障使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带电,造成的触电,如接触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是常见的触电方式。当设备发生碰壳漏电时,设备金属外壳产生对地电压,这时人站在设备附近,手或人体其他部位接触到设备外壳,就会造成触电。
(三)跨步电压触电
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短路故障时或电力线路断落接地时,电流经大地流走,这时接地中心附近的地面存在不同的电位。人体接触到不同电位的两点时会发生触电事故。这类事故常发生在接地点周围特别潮湿的地方或在水中。另外还有静电触电或雷击触电等。
三、触电事故的规律
(一)触电事故的人员情况分析
据统计,在触电死亡的人员中,
30岁以下的青年人的占85%,
30岁到45岁的中年人占10%,
45岁以上的只占5%。
按专业分,电工占21%,非电工占79%。
在非电工中没有受过电气安全教育的占70%以上。
(二)触电事故的季节性分析
触电事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7、8、9三个月中的触电事故占整个触电事故的65%左右。
这是因为: (1)夏季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电气设备的绝缘性下降。
(2)天气炎热,一些防暑降温用的电气设备投入使用,增加了危险性。
(3)夏季人体多汗,皮肤电阻降低,着衣单薄,身上裸露的部分多。
(4)降水多,潮湿,大大增加了周围环境的导电性能。
(三)触电事故的设备情况分析
%左右发生在低压电气设备上。高压触电事故只占29%左右,
%;
,如潜水泵、电焊机、%;%;
%;%;
检修中占7%。
低压触电的数量要远大于高压触电
(四)触电事故的行业分析
发生触电事故比较多的行业是建筑、冶金、矿井、造船等行业和乡镇区街企业。特别是建筑安装施工行业,占整个触电事故的40%-50%。
这是因为这些行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作业常在潮湿、高温,导电性能好的环境内进行。这些环境使人的防护能力降低,设备容易损坏,常常带病运行,安全状况不好。另外在这些环境里作业的工人,大都不懂电气安全常识,自我防护能力低。
电流对人体作用的规律,可用来定量地分析触电事故,也可以运用这些规律,科学地评价一些防触电措施和设施是否完善、科学地评定一些电气产品是否合格等。
第二节电流对人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