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天文新发现(2007-2009)
1、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
2、超新星遗迹的新发现
3、“隐匿”的脉冲星
4、哈勃的新“视界”
5、恒星家族新成员
6、行星家族的“异类”
7、类地星体探索的新成果
一、LAMOST
LAMOST望远镜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的简称,即(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y Telescope)的缩写。是由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于2001年9月正式开工,于2008年10月落成。
LOMAST的技术成就
LAMOST在口径、视场和光纤数目三者结合上超过了国际上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大视场多天体光谱巡天计划,在世界上首次应用了在同一块大镜面上同时应用薄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
LAMOST的三大任务
任务一是研究宇宙和星系,
任务二是研究恒星和银河系的结构特征。
任务三是“多波段证认”,多波段证认通过与其它波段巡天望远镜,在许多天文学前沿问题的解决上都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LAMOST 的意义
LAMOST是一架我国自主创新设计、在技术上非常有挑战性的大型光学望远镜,在多项技术上走在国际前沿,是有望获得世界瞩目科学成就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2008年发生在中国人身边的大事太多了,但对于中国的天文学家和关心天文学的朋友来说,LAMOST的落成无疑将会是一个令之兴奋很多年的硕果。
二、超新星遗迹的新发现
超新星遗迹其实可以算作行星状星云的一种,但在物理特性上与普通的行星状星云有所不同。著名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的遗迹。
超新星爆发时﹐恒星的外层向周围空间迅猛地抛出大量物质﹐这些物质在膨胀过程中和星际物质互相作用﹐形成丝状气体云和气壳﹐遗留在空间﹐成为非热射电源﹐这就是超新星遗迹。恒星的残骸可演化为中子星、白矮星或黑洞。
超新星的特征
光学特征:大多数超新星遗迹具有丝状的亮云或壳层。
射电特征:超新星遗迹的辐射是偏振的﹐但偏振度不大﹐对应的磁场强度一般在10~10高斯的量级上。
超新星的分布特点
统计表明﹐从银心到26﹐000光年以内﹐超新星遗迹面密度近似一常数()。离银心26﹐000光年以外﹐其面密度迅速下降﹔到33﹐000光年时﹐下降到上述常数值的一半。离银心52﹐000光年以外就没有超新星遗迹了。
迄今研究得最详细的超新星遗迹是蟹状星云。
乌鲁木齐25米望远镜对超新星遗迹的观测
2009年3月,我国科技人员利用乌鲁木齐25m射电望远镜对该超新星遗迹进行了19个小时的观测,成功地在6厘米波段对该超新星遗迹进行了成像和偏振测量。
该超新星遗迹在乌鲁木齐的6cm波段测量中南边纤维壳层表现出很强的偏振,由此估算出该区域的磁场强度约为20—50微高斯,该超新星遗迹是在前身星吹出的非常低密度的介质空腔中膨胀,并且演化到了晚期,是一个年老的超新星遗迹。
三、脉冲星
脉冲星(Pulsar),又称波霎,是中子星的一种,为会周期性发射脉冲信号的星体。
即使脉冲星发出的光在可见光谱内,但由于它们实在太小,离我们又很远,所以我们无法探测到这种可见光。我们只能用射电望远镜探测它们发射出的强大的高频射电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