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症候阅读与“理论错位”
——对阿尔都塞《论“社会契约”》的解读
(徐济铭哲学专业 0611317 指导老师:李淑梅教授)
【内容摘要】本文以阿尔都塞《论“社会契约”》为文本媒介,以阿尔都塞和卢梭之间的理论碰撞为主要线索,首先梳理卢梭与阿尔都塞的基本方法,然后考察阿尔都塞从卢梭社会契约论中所揭示的四个理论错位:法律契约表象下甲方与乙方的错位、全部转让与实际赢利的错位、个人与社会集团关系的错位及道德实践与经济实践之间的错位,最后对此作简要的分析,力图公正客观地评判阿尔都塞对《社会契约论》的解读。
【关键词】社会契约意识形态症候阅读错位
20世纪中后期,法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1918——1990)以其独特的视角,对“意识形态”概念作出创造性阐释,提出“症候阅读法”,引起学术界广泛反响和诸多争议。阿尔都塞《论“社会契约”》一文是他运用“症候阅读法”对卢梭的代表性著作《社会契约论》的解读,他指出了“社会契约”的种种错位,开启了卢梭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单就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或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而言,国内外学者都已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但是还未见把二者结合起来予以探讨的。阿尔都塞以症候阅读的方法来分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不仅展示了阿尔都塞分析视角的独特与敏锐,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开掘出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新意。因此,对这种现象进行“互文式”的解读,对于深入理解卢梭社会契约理论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均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卢梭和阿尔都塞对科学和道德关系的不同理解
卢梭和阿尔都塞在各自特定的思想背景下,对科学与道德的关系持有迥然不同的观点。卢梭的政治思想彰显道德维度,抵制科学主义;阿尔都塞的哲学则依据科学理性的原则,反对“虚假”的道德关照。
1、卢梭对道德理想的建构
18世纪发源于欧洲的启蒙运动高举科学理性的旗帜,反对神学、崇尚自然、注重科学知识,在思想界开启了一代新风,凌厉、浩荡、锐不可挡。这一世纪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的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普遍认为,应当把自然科学的模式贯通到一切思想文化领域,从而更深刻地把握法律、社会、政治甚至诗的精神。于是,人们看到两种情形,其一,科学理性的明灯照亮黑暗,驱除神学的绝对统治,开启了人文社会研究领域的新视野;其二,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考究往往与古典物理学的机械解释相伴随,将人的问题、社会问题作为无生命、无道德的世界来探究。同时,残酷的资本原始积累破坏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使政治日益与伦理分离;对物质欲望的肯定,对精明计算的推崇,以及对情感道德的排斥,成为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特点。于是,传统的伦理政治的问题演变为政治科学的问题,精神的问题转化为技术的问题,自然科学的方法成为主导,道德被边缘化。例如霍布斯以其机械唯物主义为视角,把人和国家看作毫无感情的机器,认为人出于“机械”产生的自我保存本能而建立国家。这种对人的抽象性、机械化理解使得从霍布斯开始,“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65年第164页
洛克也是把个人视为社会中简单孤立的原子,从而抹杀了人的社会联系与道德追求。
与大多数启蒙思想家崇尚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倾向不同,卢梭的政治思想是与伦理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企图把政治与道德分开来研究的人,结果是这两种东西一样也弄不明白”【法】卢梭《爱弥尔》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第312页
。卢梭对道德的强烈关怀,来源于他对科学盲目发展弊端的认识。卢梭认为,失去道德约束的科学理性,充斥着物质利益的计较盘算,只会使人在“纵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人的理性趋于完善,同时却使整个人类败坏下去;在人成为社会的人的同时,却使人变成了邪恶的生物,并把人和世界从那么遥远的一个时代,终于引到了今天的这个地步。”【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李常山译1962 第109页
这是一种异化(alienation)的社会状态。于是,他抛开社会现实层面,诉诸于道德理想的救赎。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描绘了一种理想性的、以“公意”为最高权威的社会契约。在这种新的社会模式中,每个成员只是承认契合并优越于自己意志的“公意”,他所要建立的是一个人人自由而平等的道德理想国,并想以此来实现对人的解放和对现存社会的超越。
基于对利益盘算的理性的拒斥、对经验事实的不屑,卢梭以道德情感取代科学理性,力图打破人文科学从属于自然科学的局面,开辟出一条研究社会政治的新路。他申明首先要做的理论工作是“扫清地面并抛弃一切陈旧的材料,以便重建一座美好的大厦”【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李常山译1962 第131页
。在他看来,事实是不重要的,“我们首先要把一切事实撇开,因为这些事实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毫不相干。不应当把我们在这个主题上着手进行的一些研究认为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