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消化性溃疡.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消化性溃疡.doc

上传人:szh187166 2018/6/5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消化性溃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消化性溃疡
【概念】
消化道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由于其形成主要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其临床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为常见病,国外资料显示,约有10%的人曾罹患本病。我国胃镜检查发现南方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北京某医院统计,DU呈上升趋势。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高于胃溃疡,青壮年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老年人以胃溃疡多见。本病尚存在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多见。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胃十二指肠粘膜存在一系列的损伤修复机制,这些机制包括粘液/碳酸盐屏障、粘膜屏障、粘膜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如果侵袭因素(如高浓度胃酸、Hp感染、乙醇、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增强,或者粘膜自身的防御-修复因素减弱,则使损伤/修复失衡,从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其中,胃溃疡主要与防御、修复因素减弱有关,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与侵袭因素增强有关。
一、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多
传统认为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机制,这一概念在“Hp时代”仍未改变。胃蛋白酶是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经胃酸激活转变而来,他能降解蛋白质分子,所以对粘膜有侵袭作用。胃蛋白酶的活性取决于胃酸的浓度,当胃酸pH值>4时,胃蛋白酶就失去活性。因而有“无酸则无溃疡”的说法,在无酸情况下罕有溃疡发生,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能促进溃疡愈合,因此,胃酸的存在是溃疡发生的决定因素。
二、幽门螺杆菌(Hp)感染
一个小小的失误,使1982年澳大利亚医学家B Marshall和R warren发现了Hp。以前的医学家们都普遍认为,胃内为高酸环境,不可能有细菌生长。B Marshall推测,胃炎或溃疡的发生,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就在人活检标本上做了大量试验,经过多次细菌培养,都没有发现细菌的存在。当他正准备结束该项研究时,在清理细菌培养基后一周,突然发现有一个没有清理完的培养基,他们观察此培养基后,意外发现了Hp的存在。B Marshall等吞服Hp后,也证明了能引起溃疡的症状。B Marshall和R warren因此也就获得了偌贝尔医学奖。
近十多年的研究充分证明,Hp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病因。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感染率高,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和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都支持Hp是溃疡的主要病因的观点。
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的螺旋状细菌,具有以下特点:①属于微嗜氧菌,在氧、CO2和氮比例为5/10/80时生长最适宜,营养需求高,最适温度为37度,~;②只定居于胃上皮细胞和胃上皮化生的肠上皮细胞;③可产生尿素酶、空泡***(VacA)蛋白和细胞***相关基因(CagA)蛋白、黏附因子等毒力因子。其中, VacA蛋白和CagA蛋白是Hp的毒力主要标志。
Hp引起溃疡的机制,一方面与Hp在胃型粘膜上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粘膜的防御/修复机制;另一方面,Hp感染增加了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强的侵袭因素。这两方面的协同作用造成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损害和溃疡的形成。
三、非甾体抗炎药(NSAID)
长期服用NSAID患者,50%~60%的患者可出现胃粘膜糜烂,3%~30%的患者可发生溃疡。其机制一方面NSAID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