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前教育学》教案
绪论
学习指导:
本章主要讲述以下几个问题: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的内涵;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及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过程,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长人的知识、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学校这种机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其涵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教育指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或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的教育。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复杂社会活动中教育规律的科学。由于研究视角不同,教育学出现许多分支。幼儿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目前,我国认为学前教育是指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4-7岁)。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其研究对象是指从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目前我国主要集中在婴儿和幼儿阶段。
内容
学前教育学主要研究和阐明以下内容:本门学科的对象、任务和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任务;幼儿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游戏;学前教学;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在教育上的配合和衔接;婴幼儿教师培训及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等。
任务
总结我国学前教育的经验,研究学前教育基本规律,引进国外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探讨我国学前教育的规律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学前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学前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的科学教育水平;
学前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可以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和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思想。
第二节学前教育机构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由于社会的需要,一些慈善家、工业家开始创办了幼儿公共教育,从而开创了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
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苏格兰的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一)早期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
日托中心
1844年巴黎目的是保护婴幼儿的身体健康,防止死亡。
托儿所
1911年英国麦克米伦姐妹提出让儿童学习语言、颜色、形状、阅读、书写、算数与科学。
幼儿园
1837年,福禄贝尔,德国勃兰根堡招收1-7岁儿童,尊重儿童、游戏。
(二)我国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湖北巡抚端方 1903年在武昌创办湖北幼稚园,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正式诞生。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目前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胎儿学校
托儿所
幼儿园
托幼园所一体化
幼儿班
儿童福利院
SOS国际儿童村
学前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
学前教育思想散见在各种著作之中,最初散见在谚语中,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等。国外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很早提出关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还第一次提出了儿童从出生起就在专门机构中养育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曾提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内容。
中国古代有些教育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如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诲”,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宋代朱熹也重视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主张“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必须选择品德良好的乳母,才有利于婴幼儿的保教
在这一时期,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学前教育思想混杂在一些哲学、政治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段的。
中》、《颜氏家训》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论》、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萌芽阶段(16世纪至18世纪)
在此阶段,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出现前所未有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繁荣,教育科学得到发展。教育学已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系统,具有完整性和现实性。
影响较大的教育著作主要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尔》;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