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民工荒”问题浅析.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工荒”问题浅析.doc

上传人:771635255 2018/6/5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工荒”问题浅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民工荒”问题浅析
张瑞张瑞物流管理083 200810612085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在“转变方式”与“优化结构”的过程中,不断凸显出中国当下转型期存在的经济问题———“民工荒”现象。本文从“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相对应的在社会体制、经济结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民工荒原因启示
我国“农民工”用工现状
据统计,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三年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2011年《新华文摘》第二期《“民工荒”的原因、应对与劳工市场制度变革前景》)。
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研显示,东部地区外出打工者的月收入为1455元,中部地区为1389元,西部地区为1382元。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仅高5%,而5年前东部地区工资比西部地区平均高15%。
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条件逐渐改善,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使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明显增长。以成都和重庆为例,,这些投资项目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巨大的。
原因
(一)、供求性因素
供给方面:第一代农民工出生在20 世纪60 年代,大多4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工年龄的限制,再加上偏向于稳定的生活,这部分农民工纷纷还乡回迁,80 后、90 后新一代的农民工取而代之成为打工主体。新生代的农民工与第一代的农民工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效用偏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并不以货币收入多少为全部目的,而更多注重的是一种生活质量。在积极方面,他们更追求自身利益、合法权益、社会地位得到认可与保障;在消极方面,新一代农民工缺乏老一辈的吃苦耐劳精神,对劳动密集型工作“高不成低不就”频繁更换工作岗位。同时企业在合法权益、管理体制、工作环境、劳工福利方面都未有大的改善,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于是这种劳动市场经济结构的不均衡,造成了“民工荒”现象的出现。需求方面: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招工时,为了自身利益,将招工的范围限定在18~25 岁身体健康又不需要照顾幼老的未婚青年。有些非严格年龄限制的岗位,也要求25 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工,并且很多企业还加上了性别限制,要求年轻且未婚的女性。正是因为这些苛刻的招工条件,导致了企业的需求与劳务者的现状发生了严重的错位,形成了农民工特别是女性农民工的大量短缺。有学者进行过统计分析
,认为企业若将招工年龄限制放宽到18~40 周岁,民工供给数量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3倍;若将1∶10 或1∶5 的男女比例调整为1∶1,符合条件的民工供给数量会增加5 倍;若将两年以上经验改为一年以上或不需要经验,符合条件的民工供给量会增加2 倍。而在这“民工荒”背后,是企业责任的缺失和发展观念的短视。
(二)、结构性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行业分布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农民工分布较为集中的行业为建筑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而“民工荒”较为普遍的行业为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制造业。这些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经济结构多为外向型,长期依靠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运行发展。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十分廉价,企业、厂商不愿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改良设备、更新技术,使得很多劳动安全卫生防护装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