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文档名称: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例析.doc

格式:doc   大小:264KB   页数: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例析.doc

上传人:rjmy2261 2018/6/6 文件大小:2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例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例析
\

本义是悲哀、伤心。用作动词:
(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喜爱。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吝啬,舍不得。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如:
?(《鸿门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
?(《鸿门宴》)
?(《隆中对》)

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如:
,信而被谤。(《屈原列传》)
。(《琵琶行》)
。(《促织》)
(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如:
。(《屈原列传》)
。(《涉江》)
。(《陈涉世家》)

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如:
。(成语,原意为“树根”,这里引申为“根本的”“主要的”。)
。(《论积储疏》,“本”在这里引申为“农业”,“末”在这里引申为“工商业”。)
。(《屈原列传》,根源。)
(2)用作量词,或相当于现代汉语作量词的“本”,或可根据实际情况译为“册”“份”等。如:
。(《狱中杂记》,本、份。)
,则极为神速。(沈括《活板》,册。)
附虚词用法:
副词,意为“原本”“本来”。如:
……(《采草药》,原本。“本说”指“原来的说法”)
,不矜名节。(《陈情表》,本来。)

本义是边疆、边陲、边远的地方,名词。如:
。(《为学》)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鄙”在此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边境”,“以鄙远”意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的边境”。)
(1)用作形容词,意为“庸俗”“浅陋”“地位低下”。如:人贱物亦鄙。(《孔雀东南飞》)
(2)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起”“轻视”。如“鄙视”,“鄙薄”。

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
(1)兵器,武器。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
。(《木兰诗》,士兵。)
。(《屈原列传》,军队。)
(3)战争,军事。如:
……(《论积储疏》,战争。)
。(成语,军事。)

本义是重病。
(1)用作名词。意为“疾病”“病残”。如:
,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
(2)用作动词:
①怕,担心,忧虑。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②疲劳,困苦不堪。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③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成为病态”。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本义为仔细看、观察。
(1)用作动词
①仔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考察、调查。如: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③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语“明察秋毫”的“察”,又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察今》)
④推荐、选拔。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2)双音词“察察”,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
(1)读zhāo,名词,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