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都市区空间划分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探讨
——以重庆市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研究为例
康盈肖礼军
【摘要】从山地地形与局促的用地条件、城市等级与行政区划的调整、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特征及
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与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空间载体等角度,探讨了重庆市划分大都市区
的必然性;为探索大都市区范围划分的标准与相关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采用了国内外城市案例借鉴
与对比和区域联系强度(关联度)综合数据叠加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前者明确了大都市区受客观规律所形
成的空间尺度规模与空间层级关系,后者通过用地空间拓展、功能关联度、交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等综
合数据分析,识别出重庆主城与周边区县形成的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区域和边界范围;总结了研究方法与技
术路线对于大都市区划分提供的有益探索与基于当前理论认识与技术支持下存在的客观局限性。
【关键词】大都市区;范围界定;方法论探讨;案例研究;综合数据叠加分析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的概念最初源自美国 1910 年全国人口普查所定义的标
准统计范围区,后在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编制专门的大都市区规
划、划定大都市区的边界及实施统一的空间管控等手段,实现区域内经济、产业、人口的标
准统计,以此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①。大都市区被视为城镇群或都市圈的基本组成单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成为承载特大城市主要经济产业功能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空间
载体。大都市区规划不同于一般的城镇群规划、都市圈规划或城市战略规划,在我国被视为
一种新的规划类型,虽然在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及产业经济学等领域有所关注,但尚未在规
划领域形成广泛获得认可的大都市空间划分标准和范围界定依据;学术界对于大都市区的认
识仍存着概念界定不明、边界划分不清、空间管制难以落实等问题,在规划管理与实践中产
生诸多的偏差和误解,极不利于特大城市经济产业的发展和人口、交通、资源环境的统筹布
局和充分利用。本文以重庆市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研究为例,重点立足于探讨重庆市设立大都
市区的必然性以及划分大都市区范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与存在的客观局限性,
希翼对其它城市的相关规划编制工作,以及促进城乡资源统筹协调、遏制城市无边际蔓延、
避免区县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等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 重庆市划分大都市区的必然性
重庆市由于特殊的山地地形地貌与局促的用地条件、历史上多次行政等级与行政区划的
调整,以及由此形成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特征等因素,决定了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
的直辖市与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空间载体,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城市”概念,而需
以大都市区为基本单位,协调人口、用地、产业与交通的合理布局。
1
山地地形地貌与局促的用地条件
重庆是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山地与丘陵占到市域总面积的 90%,平坝用地不足总用地的
10%;人均建设用地相当于,属于最紧张的用地类型;根据 2009
年福布斯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主城区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位居全球最为紧张的城市
用地排名的前十位,其中中心城区指标位居排名第六②;人地矛盾在库区迁建移民的渝东北
地区尤为突出。为满足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城市发展势必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发展契机,
形成有别于传统“城市”规模的大都市区雏形。
历史上多次城市等级与行政区划的调整
自建国以来,重庆曾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两次经历中央直辖
市,三次作为国家计划单列市;北碚、江北、大渡口区、南桐矿区(今巴南区)等区县曾多
次划入或划出重庆行政版块。以北碚为例,虽距离中心城区超过 40 公里,距离城市已建成
区的边界(北环)也有 30 公里直线距离,从空间上看,更形同一个卫星城①。然而自从 1950
年成立西南局以来,北碚作为重庆主城的一个区,一直与中心城区保持同等级别的行政管理
与配套设施标准。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造成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管制更应
参照大都市区的标准,而非传统一个城市的概念(见表 1)。
2
表 1 自建国后重庆市历次行政级别调整及行政区划演变
Changes and Adjustment of Chongqing Administrative Status and Division
since the Birth of New China
年份行政级别调整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示意面积
( km²)
1950—中央直辖市(中辖 8 区:5 个市辖区、1 个县级市(北 9021
共中央西南局碚市)、4 个县(巴县、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