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鲁迅作品的读与教.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鲁迅作品的读与教.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6/8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鲁迅作品的读与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鲁迅作品的读与教
有一种说法:现在的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有一种现象:有些人呼吁,要“删掉教材中鲁迅的作品。”理由是,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古怪生僻,政治色彩太浓。”
与此类现象相反的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把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等作品收进了教科书。
我们不禁要问:鲁迅先生的作品真的成了“鸡肋”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在文风和语言方面也是十分活泼的,造诣精深,如陈年老酒,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但是何以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后,就在学生中间变得“面目可憎”了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出在鲁迅作品之外。
首先,对课文的政治解读太多。比如鲁迅一些回忆少年生活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原本都充满着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编者却对这些文章断章取义,只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主旨,甚至将不属于作者本意的东西强加进去。再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雪》,教参里关于“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句的解释:“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这样的解释十三四岁的学生能理解吗?正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所说的那样,“教材中的鲁迅并不是完整的鲁迅”。而是人为的把
鲁迅先生的思想、情感割裂、畸形化了。
其次,教材选文有欠妥之处。第一,数量上过多。据统计,在现行各种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一般都占到10%以上。我国的优秀作家数不胜数,尽管这些鲁迅作品几乎都是精品,但让学生在语文课读太多的鲁迅作品,日子久了也会感觉单一和乏味。第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鲁迅作品,有一些超出了中小学生的认知范围,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由于时代和思想的隔膜,学生们在“亲近”这些作品的时候,自然会感觉对鲁迅有些“望而生畏”。
再次,我们的教学存在误区。不少教师自己读过的鲁迅作品不多,对鲁迅作品没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在课堂课堂教学中,机械照搬参考书上的说法,味同嚼蜡,使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而更多教师出于对权威的尊崇,人为对鲁迅加以拔高甚至神话,不允许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见解,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只剩下一具冷冰冰的严肃的“躯壳”。这样来教鲁迅作品,学生怎么能不“怕”?
我认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必须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憎的生活中真实的鲁迅,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上一堂《走近鲁迅》的探究课,选取鲁迅为人父、为人子的角度,搜集大量材料,用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细节让学生对鲁迅产生了一种平等、亲切感。在这样的心态下去读鲁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