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合肥古为商业都会,城郭筑建之初于何时,今尚不得详考。然古之有城,均为立国守备之需。以此推论,合肥古城筑建,当在此建有方国之时。对此,《康熙合肥县志》载称:"府城之建在昔莫详,其始当是庐子有国以来所筑。庐在春秋时属舒,舒为楚与国。"据此推断,合肥古城始建之时,至迟应在春秋时期,居今约有2600余年历史。
又据有关史料记载,合肥古城范围,最初甚为狭小。城垣为土筑,且较低矮。其地理位置,据《庐州府志》载:"献帝时(公元200年),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单马造合肥空城,立州治。今合肥县西二里,故城是也。"据此可知,合肥汉前期古城,始建于城西部岗阜高地。建城于此,既可得淝水之利,又可远水患之弊,实为最佳选择。
刘馥单马驰人合肥空城后,即"高为城垒,积水石以修战守之备。"由此,合肥古城规模和范围均较前有很大发展,并为其后的古城拓建奠定了基础。此间所建之城,史称汉城。其地理位置,据《嘉庆合肥县志》引《寰宇记》载:合肥古城"在城北,汉置。"《庐州府志》亦载:"合肥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北。"据此可知,合肥汉城已东移拓展至古城北区。
三国时期,曹操遣张辽、乐进、李典屯兵合肥,后建有教弩台,训练舟师,以拒东吴,由此而使合肥古城名声大震,合肥古城亦以三国古城而闻名于史。
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合肥为梁辅国将军韦率军攻破。韦攻战,堰淝水以灌城,破城后又俘斩魏兵万余级,致全城遭受空前劫难,城区被毁为一片废墟。后虽经修葺,然战争一直来有止断,故使得合肥古城始终难改破败之状。
合肥古城经南北朝,历隋以后,至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大将军尉迟敬德择旧城东南高地重筑土城,史称唐城。唐城范围较小,金斗河为其城北濠,昔镇淮楼即建于城上为其北门。唐贞观年间(约公元795年),时庐州刺史路应求,鉴古城皆土筑,不利战守之备,遂改以砖砌。由此,合肥始有砖城垣。
宋乾道五年(公元1170年),淮西帅郭振屯守庐州,为防御金兵来犯,奉诏于庐筑新城。郭所筑新城,"横截旧城之半",将旧城南半部划出,跨金斗河北,使金斗河横贯城中,基本形成了今存合肥古城的初貌。此间所筑之城,时称斗梁城。
郭振筑斗梁城,使金斗河人城,颇受社会各界赞誉。
《庐州府志》载《田实发金斗河议》:"自河人城之后,而民间之利甚溥矣。谷米之出入,竹木之栖泊,舟船径抵县桥或至郡邑署后。百货骈集,千樯鳞次。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因其地气疏通,人心愉畅。而官长之超擢者,缙绅之显达者,甲乙榜之多,土风之厚,民俗之醇,甲于他郡。"
元朝末年,合肥古城多塌毁。佥事马世德提请宣让王及高昌公,发公私钱十万贯,将城作了整修。其后,至明朝弘治年间(约公元1495年),合肥古城因年久失修,多处废缺,由庐州知府马金度主持再度修葺。据《嘉庆合肥县志》载,此间合肥古城,周围长4706丈(26里),正西和西南面城墙皆缘冈,;东、南、北三面城墙列平地,。。城垛4578座,望台28座。城东壕,,长42丈;城西壕,,;城南壕,,长30丈;城北壕,,长35丈。水俱环城通流。全城计七门二水关
(后为七门三关)。东二门,左曰威武门,五楹,高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