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素质论文教育论文: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
【摘要】素质、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与渗透
【关键词】素质;体育;教育
人的素质是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统一,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今小学、初中教学,尤其是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体育后进生的产生不仅仅是受生理条件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心理素质差,主要是以下几种表现:自卑感、恐惧感、厌学心理、逆反心理,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入手,结合素质教育的认识,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一、素质的内涵
素质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定义。
中文中对素质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心理学借用生理学的一个专业名词,是指先天素质的简称,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尤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它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二是“事物的本来性质。”
我们认为素质的准确涵义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所获得的基本特征、品质和才能。”国民素质即国民在新时代应具备的基本特性或品质,培养学生的素质,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特性或品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按人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面向全体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征,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综合性、主动性、贯通性几个特征。① 全面性:素质教育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② 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不放任任何一个学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他天赋所允许范围之内充分发展。
③ 综合性:素质是多元的,素质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多元素质的,诸素质的关系是有机结合的有机整体,能顾此失彼,重此薄彼。
④ 主动性:素质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⑤ 贯通性:素质教育是连续贯通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是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但两者不是完全对立,水火不溶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否定应试教育,而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即辩证的否定,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在一定的特殊历史阶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排除考试,只不过在素质教育中考试不再是主要目的,可以说考试作为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保留因素而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促使教育者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手段。
二、素质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学校体育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年,但从目前的形式看“应试教育”还充斥在学校体育的每一个角落,当前学校体育的效果依然不理想,随着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体育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素质教育将指引了学校体育教学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提高认识,改变观念。要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让领导、教师、学生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切实认识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趋势,提高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应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创立思维能力的教育。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在体育教育教程中,让学生反复接受成功与喜悦,在不断完善自我过程中,使学生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同时适当的挫折教育,可以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