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我看张爱玲.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看张爱玲.doc

上传人:n22x33 2018/6/9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看张爱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剖析九十年代出现“张爱玲热”的原因
张爱玲,一个成名于十里洋场的作家,一个张扬着青春的女性,一个不朽的传奇,在上海这座“孤岛”上传奇地演绎着各种各样的传奇。她不美丽,却又有着如空谷幽兰般的高雅气质;她不惧流言,敢爱敢恨;她直言成名之喜,坦白而可爱。
从最初的成功成名,到淡出人们的视线,再到重又回归,张爱玲在文坛上也经历了“三起三落”:19世纪40年代在上海滩崭露头角,凭借着《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天下知;20世纪80年代,在学术界、在大学课堂上张爱玲又一次被人们记起;及至现如今张爱玲三个字已经从文化讲坛走进大众生活,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标志和时尚符号,。
究竟是何种原因让张爱玲经历了数次沉浮之后,在读者又一次掀起了热潮?我想,除却作者、作品及受众的本身外,时代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高贵的出身,起伏的人生。众所周知,张爱玲的身世十分的显赫,祖父是满清大臣张佩纶,祖母则是李鸿章之女,因而曾有人称她为“最后的贵族”。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分关注家史的国度里,仅仅这两条就足够让人们对她另眼相待了。另外,张爱玲的人生之路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少年成名——那句颇有气势的“出名要趁早呀”似乎预言了她日后的卓著不凡;倾城之恋——“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轰轰烈烈开始的爱情最终枯萎,与胡兰成的爱情让人们对她褒贬不一;孤独终老,溘然长逝——谁会想到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在给人们留下许多璀璨以后选择静静离开。传奇的出身,传奇的人生,张爱玲就如蒙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好奇和探寻的空间,也掀起了再一次的“张爱玲热”,甚至有人将她奉为中国文坛的“祖师奶奶”。
第二、独特的作品更耐人寻味。无论是语言、题材,还是手法、风格,张爱玲都进行了首创,说自己想说,写自己想写,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属于自己的张扬与独特。张爱玲使用语言看似平凡,但在细细品味之后却又有着别致韵味,无论是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还是著名的“红白玫瑰论”,亦或是她的爱情观,虽无鲁迅的犀利,却也字字珠玑,干净利落。作为一代女性作家,张爱玲对传统女性的形象做了很大的改动,她真正的从女性的角度出发,细致而又深刻地描绘她们的情感、意识和欲望,让文学中的女性从岁月的深渊中打捞出来,真正地站在了纸上。无论是下层社会的曹七巧、还是上流交际中的白流苏,在她的笔下,她们都变得有血有肉,是活生生的一个。独特的取材视角和表现内容使得张爱玲的作品远离了传统,展现出更为强烈的个人化色彩和世俗化。在她的文章中,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有着各种各样弱点的人,不彻底的平凡人,即所谓的“饮食男女”,他们虽然不是英雄,却是这个时代人性最真实的存在。另外,也许与童年和少年的经历有关,张爱玲的作品中始终浸透着凄清孤寂、苍凉荒芜,即使是圆满,也饱含遗憾,人与人之间热闹、拥挤却又陌生、隔阂,而这为她的传奇性又增添了新的魅力。
第三、走下神坛、走进民间。如果说80年代的“张爱玲热”只是温室中的花朵,很少能够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那么,90年代至今的“张热”则是社会精英与草根一同参与的“大杂烩”。自从张爱玲在文学史上重新被学者们定位之后,无论是知识阶层还是普通的大众,都逐渐地被张爱玲的文章所吸引,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普通的市民看中的是她的俗与雅,她的作品刻画描摹的是俗人的生活,表现的是市民的生存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