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教案
石家庄外事职业学校李映雪
【教学目标】,提高其评价性阅
读的能力。
。
,整体提高
自身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从品味语言入手,运用想像和联想,创造性地感悟意
境的方法。尝试写简短的文艺短评。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讨论法、情境设置法,以学生的互动式活动为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对唐诗进行评析的文艺评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特别是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诵,烙刻在我们记忆深处。
请大家看屏幕,我们能否根据屏幕中的这几幅画面而联想到相应的诗句呢?(投影画面)
不必再举太多例子,这些足以说明诗歌早已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分离不开。通过刚才的环节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中国的古典诗歌具有永恒的魅力。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又应当怎样去更深层次地感受这种魅力?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学习之后,它会让我们获益匪浅。这篇文章便是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
〈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投影):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略)
一、整体感知全文
带着这样的目的,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在此我想顺便问一下大家:你们是在何时接触并熟悉这首诗歌的?(学生答),看来大家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这首诗歌了,那么我相信大家还能非常准确而流利地把这首诗背诵出来,我们来试一试:(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描述)教师阐释:
这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写的是清明节感怀: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下个不停。行人遇雨,行倦兴败,心境愁苦,很想找家酒店喝上几杯,见到牧童,便满怀希望地问“何处有酒家?”牧童应声指了指前方那杏花盛开的村子。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如何赶上前去饮上几杯,获得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像,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其实,以上内容便是对诗歌进行简单评析的一个过程,如何去更深层次地品评鉴赏,本文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从整体结构上把握全文(学生读课文)。
课文读完了,那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入手评析的呢?请一位同学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投影3)
作者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入手,并未均衡用墨,把重点放在内容上,除了主体部分的评析外,课文前面还有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起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投影4)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非常清晰,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以后再进行赏析品评诗歌,写作文艺短评时,要知道从哪两方面入手,并且要学会借鉴作者的这种行文思路,当然,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有更多的积累和更深入的体会。
二、师生共同研讨,深入理解全文
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我们进入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这首绝句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它似乎没有给评析者留下多少发挥的空间。但这篇赏析文章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