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安德发展浅谈.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安德发展浅谈.doc

上传人:jiqingyong11 2015/6/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安德发展浅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郫县安德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发展模式浅析
发布日期:2008-1-31   
    安德镇位于郫县西部,地处成灌高速、国道317线、温彭快速通道的交汇处。2004年以前,镇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场镇:城镇规模小,城镇人口仅8000余人,,且建筑杂乱、风貌陈旧,基础设施配套极差,街道窄小,逢场必堵,常影响国道317线畅通;产业特色不明显,除部分花卉苗木,蔬菜种植业外,均为传统农业,产业副加值不高。工业企业以民营小型为主,散布在全镇,工业增加值不足亿元;镇域经济薄弱,为“吃饭”财政,2004年财政收入仅500余万元,除去政府公务开支及工资支出和镇、村维修资金,发展建设资金不足200万元;社会事业极不发达,镇域内2所中学、5所村小,场所简陋,设备缺乏,几乎没有文化活动场所。
2004年,市委、市政府实施重点镇发展战略,将安德镇确定为全市30个重点镇之一,2005年又进一步将安德镇纳入全市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三年来,安德镇按照市委【2005】23号文件确定的三年建设成为小城市的目标任务,紧紧抓住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三化”联动的发展模式,推进了安德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年来,安德镇迅速完成了工业主导产业培育和产业集群发展,工业企业聚集快速;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区域中心城镇的地位初步确立;探索形成了现代农业新的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并迅速辐射周边乡镇及区、市、县,形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的良好格局,区域辐射带动功能初步显现。截至2007年底,,;,比2004年(下同),%%;2007年,,%;人均GDP由2004年的1770美元增加到4040美元;;实现税收35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30元,年均增加626元。这一组数字充分说明,经过三年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建设,安德镇已经从一个工农业基础极度薄弱的传统农业小场镇,正迅速向具备较强区域辐射和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小城市转化。其
“三化”联动的发展模式对于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促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以工业发展为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的突破口,实施工业强镇,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安德镇被确定为优先发展重点镇后,如何为这样一个基础极度薄弱的场镇找准发展的突破口,镇党委、政府曾一度迷惘,市委、市政府还一度打算取消该镇的优先发展重点镇资格。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没有气馁,而是开动脑筋,奋起直追。经深入研究安德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情况,并反复论证,决定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加快安德镇发展的突破口。在产业定位上,按照错位发展思路,抓住“郫县豆瓣”这一特色历史品牌优势,走集群化、差异化发展路子,集中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聚集发展以川菜原辅料、调味品、川菜制成品及其配套设备加工为主导的关联特色产业,形成基地标准化生产、产品精品化研发、工厂专业化加工、市场规模化配送有机结合产业链。
为解决川菜产业园区建设“筑巢”资金严重不足的“瓶颈”问题,安德镇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探索民间资金参与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创造了T-BOD(即共同建设、共同经营、共同发展)融资模式,引进四川世创公司组建安德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全权负责资金投入,政府与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园区规划、征地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促建工作,快速推进了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避免了重点镇建设发展中政府的高额负债问题。园区建设三年来,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使园区建设营运进入良性循环,而且还得到近3000万元的政府收益。截止2007年底,川菜产业园区共引进川菜产业化及其相关项目65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6个,实现了安德没有上亿元投资项目的重大突破,,已建成投产27个,16个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建成,2007年的工业产值共达到118000万元,极大增强了安德以致郫县的工业经济实力。
川菜产业基地建设和川菜原辅料、调味品、川菜制成品及其配套设备加工为主导的关联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又直接带动了安德城镇建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