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
课程内容
库存管理与控制
包装与搬运
运输管理
仓储与配送管理
国际物流与商务
三方物流
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战略规划
物流管理概述
案例分析
教材
兰伯特,斯托克,埃拉姆(著),张文杰,叶龙,刘秉镰(译),2003,物流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泰勒,2003,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中信出版社。
唐纳德 (Donald ),2004,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McGraw-Hill(原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
哈里森,范赫克(著),张杰(译),2006,物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斯托克,兰伯特(著),邵晓峰(译),2002,战略物流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一讲物流管理概述
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
物流系统
物流活动要素
中国物流行业概况
物流对社会、组织和个人影响重大
物流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
很少有商业领域能像物流一样对社会的生活水准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顾客,我们只在问题发生时才会注意到物流。
物流管理的别名
商业物流
渠道管理
配送
工业物流
物流管理
物流
物料管理
实物分销
快速反应系统
供应链管理
物流概念
物流在英语中最初为“Physical Distribution”(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在美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学者克拉克就已运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概念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要素加以研究,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中就开始用“Logistics Management”(现代物流管理)来指代物流,
战后其理论、方法也为企业和理论界认同,并广泛运用起来,他们将之称为商业物流或销售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以力求合理有效地组织商品的供应、保管、运输、配送,而且实践证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
物流概念
物流这个名称在日本是于50、60年代引用的,当时日本的企业界和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劳动率,组织了各种专业考察团到国外考察学习,公开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报告,全面推动了日本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
在这些考察团中,有一个由12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从1956年10月下旬到11月末,在美国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首次接触到了物流这个新事物。
日本考察团在详细了解了物流这一新鲜事物后,于1958年撰写了“劳动生产率报告33号”刊登在(流通技术)杂志上,第一次提及到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该报告中所提到的PD概念马上被产业界接受,尽管PD这个外来语后来经历了若干年才正式译为“物的流通”(1964年),但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黎明期,物流革新思想不仅渗透到了产业界,同时还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社会。
物流概念
物流在概念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变化,亦即广义(Logistics)与狭义(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区分。最初的物流概念主要侧重于商品物质移动的各项机能,即发生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在一定劳动组织条件下凭借载体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商品实体定向移动,是在流通的两个阶段(G-W,W-G)上发生的所有商品实体的实际流动。显然这种物流是一种商业物流或销售物流,它作为一种狭义的物流具有明显的“中介性”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手段,直接受商品交换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只有存在商品交换时才会出现,不会永恒存在。
物流概念
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物流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变化,这表现为:
第一,经济规制的缓和使经济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大,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竞争开始广泛展开,从而为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大的机会。
第二,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和革新,不仅使业务的效率化和作为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的构筑成为可能,同时也使部门间、企业间的结合或一体化成为可能。
第三,企业合并和市场集中化的发展使原来的经济构造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要求物流必须具备以最低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服务的能力。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商品向世界市场的提供,物流逐步跨越了国境,正因为如此,在要求物流能对生产和销售给予有效支援的同时,应该具备在不同环境国家间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