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2012年度四川省省直机关面向基层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模拟题(七).pdf

格式:pdf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2年度四川省省直机关面向基层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模拟题(七).pdf

上传人:rjmy2261 2012/10/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2年度四川省省直机关面向基层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模拟题(七).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2 年度四川省省直机关面向基层公开
遴选公务员考试模拟题(七)
来源:(公务员遴选网) 字体:【小】【中】【大】打印
一、注意事项
。考试时限为
150 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 40 分钟,作答参考
时限为 110 分钟。满分 100 分。
,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
号。
。未按
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
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
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
色 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即摈弃 20 世纪的传统经济
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
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0 年“两会”期间,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和温家宝总理所作
《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及低碳和新能源,“低碳经济”成为从
中央到地方政府和民间广泛关注的时政热词。
温家宝总理在 201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
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
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
体系和消费模式。”
现在国家正在制定新能源行业的振兴规划。规划将全面提升
和发展新能源行业,包括创新能力,产业应用。中国已经形成了
比较完整的风电、太阳能产业链,形成了产业的群体,比如,光
伏电池从最前端的硅材料,到生产多晶硅的原料,到铸锭、切片,
生产电池,到生产组件,到建立电站,有完整的产业群,在政府
宏观政策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导向下,我们的基础力量已经开始形
成了。
但是,与此相对应,传统行业的既有发展模式将遭到严峻挑
战。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电力、铝业等排放大户外,航空业
也可能遭受挑战。鉴于全球航空业每年大约排放 亿吨二氧化
碳的现实,欧盟已经做出规定,在 2012 年以前,所有进出欧盟市
场的全球 2000 多家航空公司都必须承担减排责任。这意味着包括
国航、东航、南航在内的 11 家拥有欧洲航线的国内航空公司都将
付出巨额成本。
因此,我们需要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
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低碳经济的发展
将改变这一分布。
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
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
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
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
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
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2008 年初,原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
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短短两年时间,低碳城市迅速
升温,受到各地追捧,炙手可热。许多城市纷纷高举起建设低碳
生态城市的大旗。低碳,成为当前最风行的词汇。目前,全国已
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
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
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
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
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目前城市决策者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
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缺乏对发展低碳经济紧迫
性的认识,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没有
准确和充分的认识,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
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
性的安排。低碳示范项目眼下在各地热闹建设,一幢低碳大楼耗
资三四千万不足为奇,而附加了新风系统、外墙保温、垃圾处理
系统等节能技术的“低碳住宅”更是成为新一代豪宅的代名词,看
上去很美,运转维护成本却十分高昂,成为“昂贵盆景”。
根据联合国统计,城市容纳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所排
放的温室气体占到总量的 75%,到了 2050 年,中国预计将有 4
到 6 亿人口流向城市,相当于将欧洲所有人口迁移到新的城市。
一些专家认为,虽然大都市由于空间狭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