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略谈人民币国际化现状.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略谈人民币国际化现状.doc

上传人:840122949 2018/6/14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略谈人民币国际化现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略谈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一、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分析
实践过程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最终目标。逐步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最终实现浮动汇率,不仅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而且可以通过市场来有效对冲宏观调控的政策风险。讨论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时,主要着眼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风险。从过去20多年金融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并未带来大的金融风险。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来看,人民币汇率正在越来越多地由市场决定,浮动空间越来越大,并未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太大的影响。1994年开始,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与美元挂钩的浮动汇率制度,允许市场汇率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浮动,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天的波幅区间为正负%。2005年7月,人民币市场汇率开始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由%扩大到%,2012年4月放宽至1%,人民币汇率开始出现双向浮动的趋势。期间,我国经济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入世、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此后欧债危机的不断冲击。从利率市场化改革来看,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逐步过渡到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也未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首先,我国从1986年开始,尝试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1995年11月,正式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1996年形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并取消银行间拆借利率上限。其次,我国从1991年开始,尝试国债发行的市场化改革,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以来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基础的公开市场业务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最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上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推进。2004年10月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2012年6月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倍,标志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入最后冲刺阶段。2013年7月,我国放开了贷款利率管制,表明我国人民币市场利率改革只差最后一步。期间,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越来越丰富,金融市场的活力不断增强,风险并没有显著提高。从资本流动看,我国大部分资本账户已开放,很难对资本流动实行有效的控制,我国资本账户开放与国际对接势在必行。根据IMF资本项目交易分类标准,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部分可兑换的项目为17项,基本可兑换8项,完全可兑换5项。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认为,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风险主要在以下方面且基本可控。一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绝大部分以本币计价,货币错配风险不大;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以债券为主,市场价格波动不影响外汇资产的本息支付;三是短期外债余额占比较低;四是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风险基本可控。实际上,最近两年我国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总体上呈现出加速趋势。继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后,伦敦也成为人民币在欧洲的离岸中心,人民币本币的回流机制越来越多样化。
国际经验一方面,大多数国家在其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并未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更未引发实体经济危机。实际上,无论是7国集团成员,还是20国集团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