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论文
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
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地图对发展地理思维的特殊作用。新教材中图象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还注意到图象的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地图对发展地理思维的特殊作用。
一、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抽象化的形象思维
例如东亚图(地图册第一册18页)中的长江、黄河,它们既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又是表示长江、黄河的特殊的抽象的符号(因为它去掉了很多特征,只抽象出其简单的特征,并用线条表示出来);既说明了长江、黄河的准确位置,又反映了它们与其它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这就反映出运用地图进行思维的一般特点,即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巧妙结合。
又如:新教材中还增加了大量的景观图、素描图、示意图、剖面图、动态图、漫画等,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地事事物的表象,大多数情况下进行的是形象思维。
代表矿藏,○○代表城镇,等高线代表了高度的分布,动态图反映地理事物发展的趋势等等,它们都是对地理事物概括的结果。因此,在使用地图时,均可进行大量的抽象思维活动。
由此可见,使用地图时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即抽象化的形象思维。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很高的价值。因为,现代思维科学肯定了形象思维在创造性行为中的作用,从万有引力的发现,到现代雷达导航的发明;从飞机的发明到人工智能的研究等等,无不渗透着形象思维的功绩。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活跃,因而要特别注意利用新教材的地图优势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道德教育内容,地理论文《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