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文化与转型经济特征背景下的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性影响
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文化的基本特征
超越市场与法律的影响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经济模式背景及其文化特征分析
中国自然经济背景及其文化沉淀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文化影响
中国知识经济萌芽及其文化贡献
中国转型经济时期的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特征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
授课大纲
一、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性影响
文化的内涵
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基本含义有“耕种、培育;修饰、打扮;崇拜、祭祀”。
《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辞源》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
[美]: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受的变动范围之中。
Tahvanainen(1998)定义「文化」是完全的价值、态度、及共享信念的组合,亦即一群体的人,他们为了持续被接受和成功的参与这一群体,树立若干组标准行为需求的体现。文化是在传承中与时推移,潜移默化,新进入者向经验丰富的前任人员学习,产生定型化的观念与信仰。
克拉克洪和施特罗特贝克:文化是指共享的、普遍持有的一般信仰和价值,它为一个群体定义了什么是正确的,还可以指社会上主张教育目标应培养优秀人才的观念,包括意志、爱好和礼貌的培养。
大卫·克雷:文化有两个含义,一是它支持组织中的成员广泛持有的神话、象征、故事和人造物等价值观念的主体;二是代表了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的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共同团体。
埃德加·沙因: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这一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是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式。
一、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性影响
文化的内涵
在众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对人力资源项目实践操作的体悟,我们界定的定义为: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聚合、利用、开发、和评价的过程,其内涵包括两个层面:在组织外部,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的市场供求、竞争机制、劳动关系、监管、战略及生态环境等;在组织内部,主要包括员工招聘、工作分析、绩效考评、薪资、激励、培训、职业生涯等。
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性影响
文化的结构是指由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文化构成的统一整体。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关于公开和隐蔽文化的划分,他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
表
象
的
潜
在
的
公开的文化
隐蔽的文化
文化结构冰山模型
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性影响
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性影响
基
本
特
征
超越市场与法律的影响功能
法律、道德、文化在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约束着人的行为,维护着人类社会的秩序,构成人类社会行为的三大规则体系。我们用如下同心圆图来分析三大规则对人的行为影响特征。
文化超越性影响功能图
文化
道德
法律
人
市场机制对人的行为影响功能
法律对人的行为影响功能
文化对人的行为影响功能
一、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性影响
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要点
(1)“仁”与人力资源管理
孔子认为人性的本质表现为“仁”,所以“仁者爱人”、“爱人能仁”。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的人本管理思想,“仁政”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治国理念。在孟子的眼里,“仁政”也是“不忍人之政”“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要点
(2) “义”与人力资源管理
孔子言论中的“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即“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宜”就是适宜、合乎情理的意思。孔子言论中“利”就是利益、功利的意思,利益有“公利”和“私利”之分,但与“义”相对应的“利”应理解为“私利”。从孔子的言论和行为中分析,孔子的义利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承认追求私利是人的本能欲望,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论语》中多处将“君子”和“小人”对举,在此处却笼统地说富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