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关grg于长期有偿征集防沙治沙模式的工作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410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grg于长期有偿征集防沙治沙模式的工作方案.doc

上传人:aideliliang128 2018/6/17 文件大小:41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grg于长期有偿征集防沙治沙模式的工作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长期有偿征集防沙治沙模式的工作方案
一、目的
1、为即将启动的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和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工程(以下简称治沙两大工程)及我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形成新疆防沙治沙的技术标准,规范工程规划、年度作业设计、工程实施和检查验收等环节的管理。
3、做为新疆申请国家防沙治沙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
4、保护和推广治沙一线干部群众在防沙治沙、生态治理中总结出的成果,增强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性,锻炼和培养防沙治沙技术队伍。
二、用途
在全区推广应用,进而形成地方标准
三、报送及整理
(一)模式编写方法:组织本单位专家或骨干,广泛收集本地基层干部群众和科技工作者在防沙治沙、生态治理中总结出的成果,以本地成功的治沙案例为基础,总结提炼治沙模式。如奇台的无灌溉造林治沙模式,和田红柳-大芸治沙模式。
(二)征集范围:全疆林业系统及有关单位,经所在单位行文,以单位或个人名义署名上报。
(三)优先采用的原则
治理方式较为典型、有效、经济,且报送时间早的,内容大致相同的技术模式不重复采用

(四)上报及审定程序
1、地州组织专家初步审定。要切实将本地治沙工程中卓有成效,并拟于下一步广为推广的模式优先推荐上报,形成一批,上报一批。
2、自治区审查。由自治区治沙办组织专家对模式进行审查、分类。
(五)时间要求
模式收集整理及形成标准是今后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不断深入,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征集工作从2011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时间安排如下:
1、征稿截止时间:每年4月30日
2、自治区审查时间:每年5月20日
请各地州和个人在进行模式初审时注意保护原作者的权益,严禁在成果正式公布前泄漏有关材料。
四、有关要求
(一)材料要求
材料分为文字、附图、表格、案例、其它五个部分。
1、文字指模式正文,见附件1。
2、附图指模式示意图。
3、表格指模式经济指标,见附件2。
4、案例指模式依托的典型事例(标明坐标)。
5、其它指要说明的其它问题及图片资料。
(二)技术要求
1、针对性强。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地貌、立地条件、水资源等因子划分为若干种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治理模式。
2、综合性强。以生物措施为主,将工程措施、农耕措施和其它措施组装配套,提出综合性的治理思路、方式和方法。
3、科技含量高。要体现治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关键技术和措施要点,要应用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
4、可操作性强。要充分考虑国家及地方财政的可及性,力求经济适用,便于推广,易于操作。
5、合理用水。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能否防沙治沙的关键,需要进行灌溉的造林模式,要体现节水措施,并明确灌溉指标。
6、效益显著。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已经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当地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文字要求
精练简洁,表述准确,稿件要留有联系方式。
五、模式分类
模式征集涵盖技术措施类、经营管理类和区域治理思路类,近期重点以技术措施类为主,按其推广应用价值分为三类。
1、优先推广类:切合技术要求,在某个环节上应用当地自创的新技术、新方法,对当地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成功的模式。
2、拟推广类:在某个环节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当地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的模式。
3、常规类:常规技术和方法的总结归纳,对推行标准化以及当地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的模式。
六、奖励办法
凡被采用的治理模式,按其推广应用价值给予资金奖励。
优先推广类:奖励1000元/个。
拟推广类:奖励500元/个。
常规类:奖励200元/个。
附注:
文档未完,本方案电子文稿及相关附件到邮箱里下载
邮箱:Lytzsb@
密码:5851796
附件1:
模式文字提纲
×××防沙治沙模式
×××林业局××(作者) ××(联系电话)
一、概述
二、适宜条件






三、技术思路
四、造林模型及主要技术措施





五、抚育管理
(灌溉方式、次数及用水量)


六、成效评价
七、适宜推广范围
附件2:
附表
模式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
序号
项目内容
单位与规格
指标
分级
分类
1
林种

2
造林模型编号

立地
条件
3
地貌类型

4
地形、海拔

5
土壤

造林模型
6
树种

7
初值密度
株/亩
8
株行距
m*m
9
混交方式与比例

10
造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