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自由何须逃避1.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由何须逃避1.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8/6/17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由何须逃避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自由何须逃避——对弗罗姆的回应
郭沂

人们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中西哲学的特质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意味着两种哲学系统的互补性。因而,未来哲学的重大发展,一定是以中西融合为前提的。不过,也正是由于中西哲学特质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的融合也是极其困难的。我以为,从哲学问题入手,或许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对自由问题的理解,来探讨一下道家和西方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一书里对现代自由观及其缺陷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影响很大。按照弗罗姆的观点,自由就是个体显现的过程。他指出,个体从与自然界的同一状态中觉醒过来,从原始联系中逐渐显现的过程,即“个体化”过程。弗罗姆指出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即由于个体化的逐步发展以及个体逐步获得自由而产生的辩证过程。一方面,个体在发展和表现他自己独特的自我时变得更加自由,不再受原先限制他的那些束缚所妨碍;另一方面,这同时也是一个丧失与他人的原始统一性、与他人逐步分离的过程。这一分离可能造成个体的孤寂与凄凉,并将由此造成强烈的焦虑与不安。
现代自由观源于西方,它的形成是中世纪社会结构逐步瓦解的结果。弗罗姆说,在中世纪,尽管从现代意义上看个人是不自由的,每个人都被他在社会秩序中扮演的角色所束缚,可他不会感到孤独和孤立。社会秩序被当作自然秩序,个人作为它的一部分而从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在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宗教信仰方面获得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使人们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自由。但这一自由的结果使个人失去了以往的安全保障,陷入了孤立无依的境地。自由给人们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孤独、恐惧、焦虑、苦恼、惶惑。自由像沉重的负担压得人们不堪忍受,从而使人们害怕它,甚至通过虐待狂和受虐狂、破坏性、自动适应等方式逃避它。这正是现代自由观的严重缺陷。如何弥补这一缺陷呢?弗罗姆认为,逃避自由仅能帮助人们忘记自己是处于游离状态的个体,并不能恢复他已失去的安全感。弗罗姆提出,唯一的选择是从消极的自由进人积极的自由,即通过自发性的爱和工作,实现个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
诚然,自发性的爱、工作等对于消除现代人的不安全感、实现个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会起到一些积极作用。问题是,一颗孤独。苦恼的心如何产生自发性的爱、如何进行自发性的工作?再者,爱、工作等自发活动本身并不就是自由,所以把它们称为积极的自由,恐怕有欠妥当。这就是说,弗罗姆是用另一种东西来弥补自由的缺陷,而不是就自由本身来解决问题。因此,弗罗姆提出的自发活动或积极的自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依我看,应该跳出现代自由观的范围来看问题。
现代的自由观念,包括弗罗姆所说的自由,是以确立个体同他人、同自然和社会的相对性为出发点的,自由的实现取决于个体对外在因素的摆脱。我把这种自由称为外在自由。事实上,这只是自由的一个侧面。在我看来,自由还有另一个侧面,这就是心的自由,或称之为心灵自由、精神自由,即个体的心灵。精神所处的无拘无束、无挂无碍、自由自在的状态。这种自由是完全由内心决定的,其实现取决于个体心灵孤独、恐惧、焦虑。苦恼、惶惑等内在因素的摆脱。所以,我称这种自由为内在自由。
可以这样说,外在自由是个体支配自己的自由,其支配者是人心;而内在自由则是人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