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中地理教学论文:正确处理新课程中的两个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下面简称“新课程”)的制订和实施,是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由传统课程体系向现代课程体系转化的标志。它不仅在内容结构、课程目标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革,而且注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转化,更区别于旧有的教材体系、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实践者,我认为应该正确处理好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一、积累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地理能力
    过去的课程“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课程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使课程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三方面,均衡地发挥作用。简而言之,过去课程的功能主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新课程的功能在于“培养人”。
    长期以来,受传统和“应试”倾向的影响,教师心目中的“知识情结”根深蒂固,要真正从“掌握知识”到“促进发展”的观念转变,并非易事。我们的教学古往今来都是对知识负责,而不是对活生生的学生个性发展负责。即使在课堂上,满眼望去,所关注的也都是地理知识。有人要问,“知识”难道不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吗?我想应该有以下两点认识:一,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要完善。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基础知识是不够的,特别要考虑地理能力结构的问题;二,知识是一种基础,也是我们最易想到的基础,但在对待知识基础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时代的内涵在发生变化,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样的知识都拿来,这样的做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但只有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
新课程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来体现基础教育的改革精神。地理知识素养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新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地理知识既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累,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结合
”,简而言之,更加注重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地理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