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完整版.doc

格式:doc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完整版.doc

上传人:1449388646 2012/10/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完整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况
某小流域位于**县某镇某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5′01″-104°18′45″,北纬25°00′05″-25°02′30″之间,距**县城23公里,幅员面积为2597公顷。
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该流域区属**县贫困山区之一,2004年农业总产值1019万元,其中:,%;林业产值15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1285元。
该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20384亩,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2611亩,%;中度流失面积7773亩,%,土壤侵蚀模数为2205吨/,。为了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抓住"2006年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的大好机遇,根据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6年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编报要求》的要求,**县绿环种养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规划设计,编制了《**县某镇某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本流域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亩,其中坡改梯440亩;成片营造核桃经济林5110亩;封山育林514亩;退耕还林(草)436亩;小型蓄水工程3件,建塘坝1座;沟道治理2条,建谷坊6座;建沼气池66口。
**县某镇某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从小流域实际情况出发,借助我县多年来治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以保护水土资源,遏制耕地石化为目的。通过综合治理,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选择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树立样板,不断推广治理新技术和新成果,为我县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典型和示范。
**县某镇某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工程措施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进行设计。各项工程措施根据地形条件、地质条件、降雨及径流、建筑材料情况,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以形成最佳效益。工程的设计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进行,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项目区基本情况
自然条件
流域概况
某镇某村小流域位于**县某镇某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5′01″-104°18′45″,北纬25°00′05″-25°02′30″之间,距**县城23公里,幅员面积为2597公顷,涉及某镇某村的老某、白石岩、偏山、嘎者、小白石岩、新某6个自然村。最高海拔2354米,最低海拔1860米,海拔相对高差494米。
地质地貌
⑴地质
规划区内地层主要为三迭系中统个旧组第一段(t2ga),个旧组第二段(t2gb)和三迭系下统永宁镇组上段(t1yb),其岩性构成如下:
a、个旧组第一段(t2ga):由灰岩、白云岩组成,总厚度304-468米。
b、个旧组第二段(t2gb),由页岩、砂岩、白云岩组成,总厚度为459米。
c、永宁镇组上段(t1yb):由砂岩、页岩、灰岩组成,厚度为49-194米。
⑵地形地貌
流域内基岩以砂岩、页岩为主,由于岩性较软,土壤侵蚀以地表径流的侵蚀、剥蚀作用为主,沟谷、冲沟比较发育,形成侵蚀剥蚀中山地貌单元。
土壤
流域内土壤主要有泥质岩类黄壤和紫色土两类,泥质岩类黄壤成土母质为泥质岩类坡残积物风化发育而成,该类土壤自然肥力较高,含砾石重。紫色土成土母质为紫色砂页岩风化物,土壤矿质养分含量较丰富,但母质结构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土体中半风化砾石和粗砂含量高。
植被
本流域区内植被类型属北亚热带半湿性落叶针阔叶林及暖温带山地灌丛。主要树种有云南松、旱冬瓜、杉木、麻栗、棠梨、杜鹃、滇杨梅、木桨子等,共有林地11640公顷,%。
气候特征
⑴降雨
本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13毫米,最大年降雨1877毫米,最小年降雨1457毫米。干季为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为218毫米, %,雨季为5-10月,降雨量为1495毫米,%,暴雨在7-8月份出现的频率较高,降雨量在350-400毫米之间。由于流域内树木砍伐严重,山体裸露,每当暴雨来临时,山坡造成冲刷,而低洼地方则被淹没、淤积,造成严重的山洪灾。
⑵光热资源
℃,多年平均日照数为1978小时,≥10℃℃,无霜期265天。虽然该地区年降雨量丰富,但降雨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因此,干旱和冰雹等自然灾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