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海外投资项目的兴起,国际投资区位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问题,投资区位理论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投资学的深入发展,而且有助于区位学的完善与提高。对于海外投资而言,区位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非常关键的要素,在不同的区位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效率将有所不同,所以寻找最优区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海外投资的成败与否。
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到: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页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更有力地开展国际竞争,抓住一切机遇。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进行企业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怎样衡量东道国对投资国与企业的衔接度,怎样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去选择一个有利的投资区位。因此研究此项课题对于国内企业多年来海外投资的经验做一个系统性的总结,从中发现区位选择的多种因素,而这对于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建立跨国公司,有效地解决贸易与非贸易壁垒是一个最优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意义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实力雄厚的企业实施跨国战略是势在必行,区位选择在于跨国投资中至关重要。一个正确的海外投资区位选择,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进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益于我国进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实际操作中,失误的区位选择比比皆是,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位标准,区位选择的研究对于本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区位选择作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议题,主要探讨人类经济活动为何在某地发生的问题,力图确定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区位进行的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外投资理论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经济中一门独立的学科,但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学者对于海外投资的研究主要是从投资方经营决策去分析对外投机的原因,目的及决策动机,
而忽略了投资方选择的东道国的区位因素,近年来,海外投资区位选择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
1、国内研究动态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投资很少,因而我国对外投资的研究起步得较晚,但近年来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海外直接投资区位研究理论体系,各种实证研究由于采用方法和数据的不同暂时很难形成一致的结论。国内学者对于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赵春明等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分为非制度因素与制度因素。非制度因素包括当地的政局稳定与否,资源分布情况,基础设施情况,技术发展水平,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水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其潜在市场等。制度因素大致分为四类,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企业运行的便利性,其中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东道国参与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的双边投资保护条约、贸易壁垒以及对外投资的态度;经济制度包括东道国的金融外汇制度、经济自由度等;法律制度包括东道国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度、法律完善程度等;企业运行的便利性主要包括企业运行障碍、政府清廉程度、税收制度等。
一部分学者认为在邓宁提出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激励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中,区位优势比其他两个的影响要大得多。
孙建中等认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应是全方位的,应以发达国家为重点投资目标,以发展中国家和亚洲为主要投资区域,以非洲为潜在投资市场。
2、国外研究动态
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农业区位论为区位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提出了“孤立国”模式和假设。20世纪初,德国学者劳恩哈特应用“区位三角形”的概念将生产成本最低原则来分析理想的工业设厂地址。1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工业区位理论的人,1906年,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论,他指出一个区域对于工业的吸引力不仅由运费最低决定,还要求劳动力费用最低。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都是以企业生产成本最低为确定企业最优区位的原则,又被称为区位论中的成本学派。
1933年,德国学者克里斯泰勒根据聚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了“中心地理论”,理论认为高校的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必然是以城市为中心,并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的网络体系。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勒什利用克里斯泰勒的理论,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产业的市场区位论。古典区位论采用的是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成竞争市场的价格理论作为基础用来研究单个企业的最优区位。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