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我在黎川一中的那几年.doc

格式:doc   大小:1,46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在黎川一中的那几年.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8/6/17 文件大小:1.4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在黎川一中的那几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在黎川一中的那几年
2001年高考抚州市文科状元:杨立威
李建军老师打电话来,让写篇回忆录,算为母校时隔十年后给我布置的又一篇作业。我本来是个懒散无谓的人,兼之这周来四处颠簸,每到临睡时筋疲力尽躺在床上,却仍心心念念想着要写完这篇作业,也是初高中时期训练的结果了。我常觉得中学时期的学习习惯训练及知识储备是人一生的基石,特别是在北大学习四年后的今天,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就益发凸显。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可以很清楚地形容刚刚见过一眼的陌生人长什么样子,却无法描述自己父母的长相。在一中的岁月,平时偶尔想起历历在目,但让我坐下来细写,却模糊起来无处着笔。校园的风物,老师们的音容,和那几年间的晨晴晦雨,都融为一体,深埋心间,莫可名状。
  在一中的学习生活是从初二下学期开始的,当时从宏村中学转学过来并被安排到初二(3)班,班主任朱虹老师教数学,语文是年段长陈秋娥老师,英语是胡建香老师,政治是杨莲香老师,物理是卢建军老师。几位老师都是三十岁左右,正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能在彼时受他们教诲,是我们的福分。卢老师相貌英俊,风度翩翩,迷倒了全班男女学生,若干年后看书读到潘安过街,博得香花鲜果抛满车,马上从少年时上卢老师课的经历得到了印证。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从其他学校转学到一中并不容易的,能被学校接纳并得老师们的青眼,让我一直以来都十分感激。
  初中的生活温和而平静。班上的同学关系融洽,一起读书做题,一起讨论,课后一起放学回家,周末一起打球玩游戏。老师们怕我们贪玩,也把作业和考试安排的满满的,不让丝毫放松。似乎班上的头名总是被朱英绮把持,但从没有任何人放弃竞争,就像漫长的马拉松长跑,领头羊频繁变换,分不出第一集团与第二集团,大家在少年人特有的无忧心境里成长。到后来,我们初三重分班、升高中重分班、又考入不同的大学,毕业后珠散各地,原来初二(3)班的同学们依然的联系,彼此守望相助。直到今年年初和朱虹老师聊天,她还说那个班是她所带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届,以至于她可以跟我把班上的同学一个个名字叫出来询问近况。
  那时的学校也是整洁而安静的。虽然与喧闹的农贸市场步行街只是一墙之隔,却掩在葱绿茂盛的大树荫下,纤尘不染,不着俗气。站在操场上,可以清楚的听到教室传来的朗朗书声。体育吴德忠老师总喜欢让我们在老教学楼的楼梯下大树下面集合。例行的伸展、跑圈过后是自由活动,坐在老教学楼楼梯上,吹着凉风,看着头顶湛蓝的天空,是一天少有的幸福时光。我们也时常跑去被设为图书馆的孔庙玩,那里安静而肃穆,仿佛过往成百上千年的文气都汇聚凝结于斯,让人不敢喧嚣惊扰。
  转眼就到了高中。我们依然穿过农贸市场的步行街走到学校,依然穿过那片有着葱绿茂密大树的操场,依然在那栋贴着白瓷砖正中镶着校徽主教学楼,只是教室从二楼升到了三楼。然而,高一的第一堂课,班主任严春根老师就告诉我们高考的号角吹响。这让我们突然间惊觉,从前的无忧无虑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高考就要来了……
  凡事皆有因缘,我时常想,如果我不是高一时被李建军老师紧皱眉间的那股郁郁文气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感染,我不会在高一的时候过分放纵自己在文史方面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不会被拉下那么多;而如果成绩能够保持在前10名,也许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老师们会满足我学理科的初衷。但实际情况就是,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不进则退,排名已经落到三十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