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在农村出现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但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全面推荐和发展,教育好他们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关键词: 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留守子女”也越来越多。体现在这些“留守学生”身心之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将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发展。那么,“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如何?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今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根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属于“留守学生”。并且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的趋势。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严重的,具体表现如下:
1、性格缺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由于“留守学生”与父母联系较少,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
2、情感缺失。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而“留守学生”与父母间依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3、学习困难。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留守学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学生”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价值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养成好逸恶劳等陋习、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同时,“留守学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些都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二、“留守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于造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且的,这与青少年自身心理素质、少年所处的外部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有很深的关系,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增多,农村中有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学生”,他们的父母或者一人,甚至两人一起到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娘,这样的学生就成了“自由人”,失去了父母,特别是妈妈的“唠叨”的呵护,“自由”的成长,结果“留守学生”就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留守学生”长期处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来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悬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