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手足口病调查报告
手足口病(HFMD)易感于孩子,1981年由国外传入国内沿海地区。1986年4月后西宁地区呈现暴发流行状态,疫情很快波及四区、效县。92年及96年西宁有散在发病和局部暴发点。2000年9月西宁市某机关幼儿园发生一起手足口病暴发,调查结果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在幼儿园中容易互相感染,引起广泛传播。2000 年4月3日至6月4日,中国矿业大学幼儿园发生了一起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对象该大学幼儿园日托儿,年龄2~6 岁。
病例收集根据晨间检查及全日观察记录, 病儿经市级医院确诊。
干预措施加强晨检和全日观察, 病儿即时隔离,2 周后方可回园;病儿所在班定为隔离班,隔离至最后1 名病儿发病后3 周;凡与首发病儿乘坐同一辆接送专车的幼儿,隔离3 周无发病方可回园。在隔离期内,活动室和卧室每天开紫外线灯30 分钟,桌面玩具玩后及时用“84 消毒液”消毒,加强餐具、餐巾、茶杯的消毒及管理工作。
2 结果
流行经过4 月3 日晨检时发现第1 例患病孩子,两天后患病孩子所在班以及与患病孩子乘坐同一接送专车的幼儿相继发病,6月4日最后一例患病孩子发病。流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大一、大二、小二班发病(4月3日~20 日) , 然后是托班发病(4月18 日~4月30 日) ,最后是中二班发病(5 月16 日~6 月4 日) 。
流行特征全园分为4个年龄组8个班,共262名孩子,发病34 名, %。男童发病19名,女童发病15 名。其中大班(>5岁) %(6/86),中班(>4岁) % (6/72),小班(>3岁) %(12/61),托班(>2岁) %(10/43)。
临床表现在流行初期,患病孩子症状较典型,可见双手掌、足底外侧和臀部有几个至几十个疱疹,疹圆,比水痘疹小,边缘充血,中央无凹陷,2~3 天后开始吸收,不留痂。口腔疱疹多见于颊粘膜、舌边以及软硬腭交界处,或破溃成溃疡。在流行末期, 病儿手足部疱疹较少,仅见数个,主要见于口腔疱疹。托班幼儿多有流涎、厌食、哭闹,伴有低烧或中度发烧。大中班幼儿症状相对较轻,伴低烧或无发烧。所有病儿
经园外治疗,一周左右痊愈,未发现有并发症。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及EV71等肠道病毒所致,本病自1981年我国首次于上海报道以来,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相继流行。它的传染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