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磨课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296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磨课体会.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8/6/18 文件大小:29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磨课体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磨课,让教学更完美
撰写时间:2010年11月17日 14:40
磨课,让教学更完美
王永生
近两年来,“磨课”一词出现在网络上的频率越来越高。出于培训工作的需要,我们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磨课、磨题、磨文章的“三磨”研修班,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在“三磨”研修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满怀***地说:
“磨课让我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借鉴别人的长处,学会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磨课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磨即研磨,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反复推敲,最终生成好课的过程。具体来讲,磨课以教师及其群体为主体,以教学要素为内容,以体验过程和生成好课为目的,让教师在研磨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使研修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当然,磨课也可以是教师的个体行为,是教师自觉开展教学研究、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磨课通常包括以下九个基本程序:选定磨课课题——开展备课分析,编制教学方案——在备课组说课,集体讨论修改——观看名师教学录像,对比研讨,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听课试教,三改教学方案——二次试教,录像回放,四改教学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形成终结教案——撰写磨课体会——磨课教案结集共享。
有效磨课还必须遵守以下四个基本要求:
一是磨课活动要以五六人异质同组为宜。这样,易于发现不同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因为,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中才能对各种观点作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全面的认识,才能实现共同提高。
二是遵循磨课程序,实实在在地按序推进。一次磨课活动中,我发现参与磨课的教师不进行备课分析,而是直接编制教案,便问:你们编制这个教案的基础是什么?课标、教材还是学生?教师却回答:经验。缺乏课标和学情基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这种固守经验、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磨课的本意——教师在生成好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专业成长。
三是反复但不重复。反复是不断地推敲,是质量的螺旋上升,而非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磨课正是这种创造性呈现的过程。磨课可以使我们在推敲中产生新方法、新理念,促使教学更加完美,这才是反复的价值。
三是经常化和制度化。要坚持每课必磨,周有小结,月有精品课****以为常,我们的教学工作才更具艺术气息,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迅速提高。我们要拿出十年磨一课的毅力,让自己的一生在磨课中不断成长。
备课修改综述二
撰写时间:2010年11月18日 23:55
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刘万元
教案的第二稿修改完成时间是2010年8月22日,经过10多天的讨论、交流,第二轮打磨已于9月3日结束,在打磨过程中得到了康武、张丹、郑庆全、孙颖等知名专家、名师的指导,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在第二轮打磨中,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针对学生情况分析里面,我提到了一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出得数。张丹教授指出:这句话要慎重,并且举例说以前做过几次学生前期调研,学生的情况都不很满意。因此专家建议做个学生前测,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基础和障碍点具体在哪。
2.“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不够。
在教案的第二稿的设计理念中我提出了: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专家提出:知识基础分析了,但是生活经验分析得不够,生活经验是否能对学生掌握算法有帮助。个人通过认真反思,就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而言,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掌握算法没有太大帮助,而主要是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设计理念中有一段关于“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抓住计算教学的核心”的论述,专家认为这一段写得比较精彩,把算理和算法的结合说得比较清楚,同时提出建议再提炼成几条,便于其他老师学****br/>,要紧紧围绕课例打磨要研究的主题设计教学理念。

专家认为对于教学目标的阐述不够规范,有一些目标不够具体,如: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这样的目标叙述太空洞,无法落实到课堂中。建议将目标进一步规范、具体。
,如果要,目标的落脚点在哪?
有专家认为,不应在课的开始给学生过多的铺垫,直接让学生探索。有专家认为若要添加“口算”的话,主要的目的可能并不是联系旧知,而是要体现一种对运算学****的要求,即不仅要求准确,还要要求速度。
,探索算法。
在口算环节,有专家认为应该引入直观模型,比如“点子图”,即23行12列的点子。一是为困难学生以及那些视觉思维的学生,直观的为他拆数提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