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最美的拐杖
曾维奋老师事迹杂谈
瑞溪中心学校邱名禄
古人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朗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想说,学习永发中心学校儒林小学曾维奋老师事迹不为之动容者,其人必无德。不孝无以为人,无德无以为师,这亘古不变。且看,曾维奋老师如何用他的双拐弹奏师德的优美乐曲!
“坐着讲课不生动,对孩子也不负责任。”曾老师就记者“为什么不坐着上课”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最普通、质朴的一句话,若是出自四肢健全教师之口,那是天经地义的,但这句话出自双腿有疾行动不便的曾维奋老师之口,掷地有声,于学生来说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美作。倘若此刻你就坐在曾老师的教室里听课,你就会掂量出这句话有多厚重;倘若你此刻就在曾老师身边分享他的教育教学经历,你就会知道他那双拐到底有多美;倘若让你亲眼目睹曾老师手拄双拐步履蹒跚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时的情景,你就会知道这双拐如同他的生命一样重要,承载着他“翅膀折了,心仍飞翔”的骄傲和荣耀。
试想,我们四肢康健且年轻的教师,在一个极其简陋的农村完小教书,每天五节课,从早上七点开始组织学生做早操,辅导学生晨读、早读,待匆忙吃完粗淡的早餐之后,继续奋战在这五十平米的“四角天空”里,口干舌燥地传授着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苟且美其名曰:传道、授业、解惑。中午有着三小时的自我掌握的时间,下午继续马不停蹄地把自己的知识抖露给我们那些求知如饥似渴的学生,直至下午五点才结束忙碌一天的工作,还要抽出时间做家访,晚上“闲人”歌舞升平时自己还得独坐孤灯下批阅学生们的“杰作”、准备明天上课的内容并撰写教案。你说,你会不会喊苦喊累、抱怨生不逢时、艳羡县城灯红酒绿的生活?你说,你偶尔会不会心生倦为人师之感?你说,你会不会产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念头?而这全天的忙忙碌碌就是曾老师一天生活的真实写照。拄着这双拐,超负荷地完成骇人听闻的年轻教师虽能至、心不向往之的工作任务,而且这一坚守即是十四年。你说,这一壮举何以说尽他的教师之梦、人生之梦?你说,这平凡的双拐何以写尽他的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涩?你是否也和我一样为之动容竟眼睛湿润?
人生能有几个十四年?“如果我能拄双拐工作到退休也算是人生的一种胜利。”曾老师从键盘敲出的答记者问的一句话,余音绕梁、荡气回肠,其弦外之音无非是誓把所有青春岁月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且绝无怨悔。“俯首甘为孺子牛”尚不能言说他青如绿叶的生命价值!“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理由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汪峰的一首歌《存在》唱出了生命的迷茫与挣扎,而曾老师曾经无意于人世时是教师梦让他找到了生命的支点——甘为人梯、行为世范。如今精彩地“存在”,散发光芒。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情怀?此时我不由得想起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为学生流下的眼泪。1919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的游行中,军阀政府抓走了三十二名学生,其中北大就有二十人,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在当晚和学生们商量营救事宜。5月7日,被捕学生获释,元培校长亲自率领北大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列队迎接。许多人悲喜交加、泪如雨下,元培校长安慰大家不要哭泣、要高兴,可他话未落地已热泪盈眶。“历史的风云走过了了近百年,但蔡元培先生视学生如孩子般的慈父心肠,在那一刻却成了历史的永恒,成了人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为学生,奔走于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