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细微之处的感动
——《3 idiots》观后感
金融101 41079010 李宁宁
《3 idiots》,我之前看了三遍,第一遍虽然多在猜测故事的发展,但也情不自禁落泪,感动地自然而然;第二遍已了解故事,少了探究结局的欲望,多了挖掘内涵的好奇,情到深处,依然抑制不住情绪;第三遍再看时稍微有些不情愿了,初始总觉得自己算是熟知这部电影了,从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来说,第三遍带给我的满足程度已经大不如前了,可是,还是会投入,会大笑,会感动;课堂上再看是第四遍,距上次近五个月,时间很短,明明真的可以说熟稔每个情节了,感动之情丝依旧只增不减。
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很少多愁善感,平生一些细腻的情绪。就像是看电影,我只能大概的揣摩自己的心思,是感动了,是无聊了,是震撼了……如果不是告诉自己该写个总结了,恐怕我不会细究我各种心情产生的原因。对于《3 idiots》,我只留感动。
细细询问自己,我发现让我感动的某些原因好像跟“正统思想”相悖,细数这十一周的选修课,影视心理赏析还好,学校管理心理学尤甚,总是让我见识思想世界的包罗万象。我以前大多时候会想人一般会向着自己喜欢的生活迈进。我为了我的未来奋斗不息,然后我看到很多鲜少进取的人,我想,这是堕落。后来在课上,我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那样的生活,都会在那样的生活和艰难的选择下坚定地不放弃前者,勇敢的选择后者。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向往安逸的。
先从电影中涉及到的学习方法来谈,既然说到“相悖思想”,首先,我欣赏兰彻的学习方式,这种欣赏近乎仰视,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做到那样了,却似乎正在向消音器发展。我想,大多数人身上都有消音器的影子,有的身揣他的自私,有的怀有他的抱负。对我而言,我有他那种永争第一的心,我陷入竞争仿佛比旁人更深。如果单单是身处竞争的环境倒也无可厚非,我的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思想可能是我享受这种竞争,感激伴我许久的竞争意识。
电影从一开始就从法汉的口中道出“竞争”一词,然后是争强好胜的院长的首次登场。我不知道在那样一个僵化模式下的ICE里,压力,教条,古板,怎么会偏偏慧眼识人才,安排的考试能把兰彻这样的全能挑选出来,明明兰彻不屑去死记硬背,明明那些教授欣赏那样概念说的滚瓜烂熟的消音器。这只是一点疑义。我不接受兰彻关于压力的说法,他在讲台上慷慨陈词:就算是马戏团的狮子,在皮鞭的威慑下也能学会坐在凳子上。但人们会说这是训练的好而不是教育的好。我认同他的说法但是不会被同化,从而改变自己一贯的对待某些事情的态度。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我还没有勇气退出。老师上课提到启东高中生国旗下演讲偷换演讲稿抨击教育制度的事时似乎颇为欣赏,我也感慨,只是从我踏入这个教育圈就没报过这样的想法。
乔伊在被“病毒”告知无法毕业时,一个人凄凉地坐在走廊上唱歌;Give me some sunshine,give me some rain,give me another chance,I wanna grow up once again。我不知道别样的雨露会不会灌溉出一个别样的我,勇敢无畏,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我带着已有的思维方式往下走,不出意外的话,我的生活方式是绝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的,我想尝试新的,恐怕只有grow up once again。我承认我的思想是彻彻底底的中国式学生思想,我不反抗他带给我的压力,却也在积极解读别的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