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雨巷》教学案例.doc

格式:doc   大小:4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雨巷》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6/19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雨巷》教学案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雨巷》教学案例
(第2课时)
陈玉玲南宁市盲聋哑学校广西南宁市 530001
本节课所教的对象是南宁市盲聋哑样聋生部职中二年级学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第诗歌欣赏内容。
一、教材分析: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象征诗,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素质的少女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诗中描写的一切,悠长寂寥的雨巷,彳亍的丁香姑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诗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幽微精妙,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聋中专二年级2班学生,授课时间为40分钟。该班15名学生,有2名学生有残余听力,13名学生听力障碍,每人在听、说、写等方面发展差异较大。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了一些现代诗歌,初略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教学采用分层教学以及个别辅导的形式,教学内容、范例从易到难,充分发挥聋学生视觉优势,设计不同的学****目标,采用形象直观的画面辅助各学生完成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初步学会整体感知现代诗的诗情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领会诗歌内涵。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学生体会诗人忧郁的情怀,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诗中的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
五、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复****巩固前一节所学内容: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2)字词。
2、欣赏雨巷字画组图(课件展示),让我们深入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二)欣赏品味
1、播放朗读录音,再次感受课文内容,要求:有听力的学生大声跟读,听力障碍的学生跟着教师点读(手指语读)。
2、欣赏,品味。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忧愁哀怨低沉)
(2)诗人用了哪几个意象?
(明确: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等)
3、品读意象
(1)雨巷诗中是怎样形容雨巷的?有什么特点?
(明确:悠长而又寂寥)
(2)丁香为什么作者要说是“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玫瑰姑娘”“牡丹姑娘”?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知道的丁香情结诗句:
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心,丁香空姐雨中愁——李璟
(3)姑娘美丽高洁愁怨神秘容易消失离去“我”追求的对象
(4)我孤独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5)深刻理解写作背景
时值“四·一二”***政变之际,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于彷徨迷惘,渴望新的希望出现。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心境的反映。
4、体味象征意义
雨巷——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