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文档名称:

“三言”否定句否定标记分析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98KB   页数:4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言”否定句否定标记分析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wz_198613 2018/6/19 文件大小:9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言”否定句否定标记分析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 1 章 引 言
“三言”及相关研究
“三言”是指明末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的简称。《喻世明言》刊刻于天启元年(公元 1621 年)前后,《警
世通言》刊刻于天启四年(公元 1624 年),《醒世恒言》刊刻于天启七年(公元 1627
年),每部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冯梦龙所纂集的“三言”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辑录,是白话短篇小说最丰
富、最重要的选集,是话本小说的宝库。在纂集“三言”的过程中,冯梦龙做了不同程度的整理和加工,所以“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集和新著的创作。这些小
说,或是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佳品,或是艺术纯熟、文笔畅达的新作。“三言”, “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它的问世标志着古代短篇白话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我们这里选用的“三言”是凤
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在 2005 年出版的三卷本。“三言”的资料来源比较复杂,大概有三种:要么冯氏把他编“三言”之前已
有的话本加以改写而成,要么根据文言小说把它敷演而成,要么他根据彼时彼地
所发生的事情撰写而成。前一种和后两种在语言方面有所不同,因为前一种是根据口语作品加以改编的,有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原有作品的口语词,结果冯氏的和原有的这两种时代不同的口语词在一篇作品里同时并存,从元末明初算起它们之
间至少有将近三百年的距离。根据文言小说敷演时,文言故事本身较短,而且文言和口语本身相差很大,因此冯氏一定要重新改写,这就自然流露出冯氏的语言特征,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文言特征。如果不根据文言小说而自己写出来的
话,那他的语言特征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正因为资料来源的复杂及编者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润色,所以作品中呈现的语言也是复杂的:既保留了前代语言的痕迹,又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当时的语言特点,这也正是其研究价值所在。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对“三言”的研究开始兴起。作为白话小说的典范, “三言”在文学上的价值当然不容忽视,但同时作品也有着极其重要的语言学价值。遗憾的是,以往学者偏重于思想内容、道德观念、婚姻观念、人物形象、情
节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作品语言现象研究甚少。例如:王桂清《冯梦龙世界观与“三言”对商人的描写》(《学术交流》1997 年第 1 期)、王引萍《试论“三言”中的妇女主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总报》1991 年第 2 期)等等。鉴于此,
本文将对“三言”中分布广泛而且类型各异的否定句开展专门的研究。
否定句的判断标准
否定句是语言中的一种常用句式,也是一种重要句式。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
《马氏文通》就已经开始了对否定句的研究,此后,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等学者在他们的语法名著中,都讲到了否定句。然而,众多的语法著作并没有对此列
专章讨论,而是把否定标记放入词法内部说明,一些论文也多是对某些否定词予以探讨,如:《<左传>否定词“非”“未”“勿”“毋”“弗”“不”研究》、《<水浒全传>的否定词》、《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略论》等等。因此,给否定的
研究带来一定困难,表现在对否定句的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非常活跃,有关现代汉语否定句的论文出现了不少。对作为语言范畴的否定句的界定,历来各家歧论纷纭。总结起来,大略可
以分为以下四种。
(1)形式标准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指出:文言句肯定的句子可以有联系词,可以
不用,否定句非用联系词“非”不可。也就是说否定句区别于肯定句的标准就是看句中有无“不”、“无”、“非”、“弗”等否定副词,这种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形式标准。但从实际语言运用来看,句中含有否定副词并非就一定算是否定句。例
如:
①没上课的必须写检查。
②街上好不热闹!
(2)意义标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主要从句子的逻辑意义出发,认为,对
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就是否定句。高名凯先生说:“句子是逻辑判断的语言表
达”。逻辑判断是思维形式,可分为肯定和否定判断,而这种思维形式的语言表达就是肯定句和否定句。如“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逻辑上是一个肯定判断,从语言的角度看是一个肯定句。而“湘潭不是湖南省的省会”则是一个否定判断,从
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否定句。因此,我们不能将逻辑判断与逻辑判断的语言表达视为一体,混为一谈。
(3)形式、意义二者标准
如王力《古代汉语》,就从语义和结构两方面来论述,“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这种界定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前半句从语义特征上说,后半句从形式标准来看。此种定义,实际上与意义标准出发点一样。即是说
否定句的衡量标准应该是语义特征。而后半句只是对否定句的一种常用形式特征的概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