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道德经济研究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道德经济研究论文.doc

上传人:170486494 2018/6/20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道德经济研究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道德经济研究论文
一般讨论农民‘道德经济’问题时,多引在1976年出版的专书TheMoralEconomyofthePeasant:RebellionandSubsistenceinSoutheastAsia.,[1]但其实,早在Scot之前,至少已有KarlPolanyi和两位学者做过讨论。Polanyi在对Aristotle有关‘经济’概念的讨论中,[2]已涉及经济行为中‘道德’面向的问题。Thompson更是首先提出‘道德经济’这名词,用以分析十八世纪英国的米粮‘暴动’,[3]对后来相关讨论产生很大影响。下面做些札记式说明。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对人类经济行为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是‘个人满足无穷欲望的自利性,并且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极大化’,指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无止尽的欲望,个人会用各种可能手段来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第二是‘财货的稀少性,个人因此要依自利性与极大化来选择财货的配置方式,并且时常要和其它人竞争财货’,因为强调自然资源与社会生产要素的有限性,而个人欲望无穷又加强了这个有限性,选择、竞争甚至冲突乃无可避免。Polanyi与Thompson这两篇文章的重要主旨,都在用实际例子反驳上述主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Polanyi使用的实例为Aristotle的‘经济’思想,Thompson使用的实例为十八世纪英国的米粮‘暴动’。
首先,Polanyi将
‘经济’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经济’实体,一是‘经济’概念。他认为举凡和人群生计、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等社会行动有关的经济过程,一直是构***群社会生活的重要部份,都和‘经济’实体密切相关,诸如农业收成、长程贸易、家庭中准备各式食物等活动,很早即是构成初民社会中经济实体的重要成份。然而,人类历史上的‘经济’概念,则有所演变。在作者看来,‘交易’、‘互享’与‘再分配’三种基本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构成了人群社会中的不同经济过程。[4]当市场经济不发达时,‘互享’与‘再分配’占主流地位,而这二个元素的顺利运作,则密切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撑和配合,所以是一种‘崁植式经济’。当‘交易’成份在经济过程中作用愈明显时,‘市场制度’愈形发达,经济过程也逐渐独立于其它非市场制度的‘社会制度’之外,可称之为‘非崁植式经济’。作者强调,在‘崁植式经济’中,因为‘经济’和其它社会制度的关系太过密切,从而很难被独立区分出来,不似‘非崁植式经济’明显地独立于其它社会制度,作者称此种现象为‘经济的匿名性’。Polanyi并对‘经济的匿名性’的形成,列举了八项可能原因。
因为‘经济的匿名性’的存在,造成了‘经济’实体源远流长而‘经济’概念则很难被发现。Polanyi认为,欧洲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对‘经济’概念的发现,一次是在十八世纪中叶由法国重农学派思想家所发现,一次则在公元前四世纪由Aristotle所发现。作者强调,两次发现的
‘经济’概念相当不同,前者发现的只是相应于‘非崁植式经济’的经济概念,后者发现的则是‘崁植式经济’的经济概念。Aristotle所发现的经济概念,是由‘社群’、‘自足性’与‘公平’三者所组成,他强调的是人群或个人追求财货的目的,在于满足家庭、城邦等‘社群’的基本经济生活获得满足,而各种财货的价格也必须‘公平’,要以便利财货在社群中有效流通为准。简言之,经济过程的主要目标,即在于能够完成社群经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