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自由 平等 博爱.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由 平等 博爱.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8/6/20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由 平等 博爱.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自由平等博爱
这三个词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标识,几百年来被这个民族所认同和追求。我觉得,这三个词或许还可以成为做人做事的标尺。
自由,意味着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贯穿的一种思想:人的天性应该得到发挥和发展,束缚总要付出代价,而若按照人的天性去引导,去培养,就会成为一个身体心灵自由的人。自由,意味着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与自由相对的是压抑,限制。对身心某些方面的压抑和限制总会催生人性中其它方面的消极因素,如谄媚,嫉妒和无所事事等。若人拥有了自由,则有了独立完整人格的保障。别想着刻意的控制能带来什么好的结果,不仅过程痛苦不堪,而且结果也许也偏离了航向。人,作为社会的人和作为自然的人,仿佛是同一躯体上的正面和背面,两者有冲突的地方,几乎是对立的冲突。如果说它们存在着联系的话,这种联系也在于自然的人有对某种秩序的需要,对某种集体存在的希望。大体上冲突是多过联系的。对于在同一个人身上,施加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已然有了例证。中国传统教育无疑是作为社会的人的教导,“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证明了这一点。日本的武士道,从儒家,理学中汲取很多,他们将压抑,控制,坚忍,看作是人的价值的体现。很独特的日本文化,它从中华文明的支流中汲取营养,再流经这个岛国发生作用,于是有了现在这般模样。而西方的教育,则更强调个人天性的发挥。卢梭认为,最差的教育莫过于将两种不同教育施加在同一个人身上的尝试,这也是最天真的想法。因为如果那样,这个人会矛盾不堪,前后踟蹰,找不到出口。我们要么走在左边,要么是右边,中间就危险了。
如果人自由地生活,就不会受到任何无意义的牵绊,至于什么是无意义,比如说他人的想法,别人的期许。因为要知道,身心独立是自由实现的资本。没有依靠别人的想法,没有想靠谄媚或是不正常途径达到自己目的的想法,这些都让人没有镣铐而可以自由。心灵扭曲是最大的悲哀,也不易被察觉。这是一种神奇的感觉,有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吃到了糖,味觉满足了,心里就会快乐,可是,其实此时的心灵已经倾斜了。人在得到和付出之间,自有一套衡量的标准,如今这个天平已经倾斜了,劳动的付出少,而得到丰厚,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放大来说就等同于堕落带来的快感,迟早要还的,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未到还时,你已不在这个世界上,谁知道这是幸运抑或是不幸呢。
自由的活着,就是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舞台上尽可能活得精彩,人是要活在社会里的,可人类需要社会吗?看怎么说,人需要群居吗?如果需要,那人的群体并不等于社会,社会是人类根据其思维对人构成的群体及其所处环境的一种现实改造,这种改造有很多方式,于是就有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可是这些都是人需要的吗?大胆地做一个设想,如果人人都是爱弥儿的话,也许社会的存在必要性就是一个问题了,那时,人们需要群居,而不需要社会,两者没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人人都拥有实现自由的资本,那么群居的秩序是何等得好。
平等,是具有自由品质的人具有的一种特质。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的观念。有一个故事,英国的爱德华王子去探访贫民窟,他走到一座破茅屋门口,敲了敲半掩的门,说:“我可以进来吗?”这是一种沁入心里的平等的观念,有了这种自由平等的观念,当地位显赫之人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面对面时,富有的人不会因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恣肆妄为,并带有虚弱的傲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