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北京“十二五”交通规划看未来生活圈
北京已经是一个特大城市,这一命题无用质疑,但离世界城市的水平还是有相当差距的。这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当中也自我表明了北京的规划发展任重道远。《规划》一改以往提了几十年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而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历程,城市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阶段,而北京现阶段处于逆城市化进程中。在城市化发展阶段,如果人口的过度集聚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发生某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现象,产生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矛盾和问题,国际上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城市贫民窟。
让我们现在看看北京现在的发展情况。至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19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46万人、,。如将驻京部队、在社会上散居未登记的和短期来京探亲、旅游、就医的流动人口估算在内,北京的流动人口总量已超过1000万;截至2010年11月14日,,而且保有量仍在快速的增长中,预计到201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达700万辆,也许交通拥堵的局面现在只是个开始,其他状况就不一一描述了。
回到北京“十二五”的交通情况,北京市政府长期致力于轨道交通建设、路网加密、联络线工程、城市微循环道路,以及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等城市放射线工程的建设,目前基本已形成了城市立体交通网络框架。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现已开通1、2、4、5、10号线一期、8号线奥运线、13号、机场快轨、八通线,运营里程达200公里,随着今年(2010)底开通大兴线、亦庄线、15号线一期、昌平线、房山线五条新线路开通将达到300公里,2015年随着城市轨道的快速建设,运营里程将会达到561公里。此外,一大批城市快速路、主干道、路网加密工程、交通节点及联络线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在缓解北京道路交通压力起到了一
定作用,能有效疏导过境交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虽然交通道路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病和交通拥堵,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北京正在大力建设发展周边卫星城来解决大城市病,才有可能使北京建成真正的世界城市。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纽约、伦敦、东京三个。这三个城市的发展模式都是以卫星城模式出现,而非北京之前的摊大饼模式。发展卫星城是北京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北京辐射力的体现之一。
卫星城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15年,由美国学者泰勒首先提出。其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其实也是所谓的逆城市化,也就是郊区城市化。其实卫星城的发展计划,一直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头戏,但却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直到2004年,北京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确定“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计划在未来几年,建设若干个适合50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这些当初规划的卫星城,正在逐渐分担主城区的功能,区域中心的辐射力在加大,教育、卫生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这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