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近些年来,不论是在经济发展领域,还是在社会进步上,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逐渐地肯定这种观点,但是也要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利于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因素。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两重性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启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是,它终究是以各种历史因素为前提。
因此,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仍然要追溯到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①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令世界都为之侧目惊叹。自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仰仗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进入古老而封闭的中国。在西方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压力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和挑战,国人也开始渐渐反思传统文化的缺陷,希望在西方文明中寻求救亡图存之道。驱逐蛮夷,救我中华。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渐渐成为最为关注的主题。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随后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纳入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轨道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融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将作为现代化的一部分贯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但是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如何应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挑战,如何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发展趋向协调一致,从而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所了解,不断地调整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合理有效地发掘有利因素,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阻力因素和动力因素这两重性因素。
一、影响现代化的阻力性因素。
1. 缺乏开拓创新的科学意识。
虽然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具有了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也形成了较为先进的思想方法,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由于中国哲学重悟性和经验的原因造成的。而且历代的统治者也往往在抑制科技方面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所以在儒家的经典中是没有这类描述和褒扬的,从事技术一类的工作是上不了台面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像考科举一样,人人都趋之若鹜,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儒家典籍。人们追求仕途而放弃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也就相对地造成了技术的落后,同时科举制度也牢牢禁锢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开拓创新意识。此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与科学背道而驰的“迷信”思想,使得我们的发明技术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我们把罗盘用于看风水,把火药做成爆竹烟花;而这些东西到了西欧国家,被用作开辟新航线的工具,制成炸药、火枪,反过来侵略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是我国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和压迫的主要原因。其次,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因受观念、地域、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滋生出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不患贫而患不均”、循规蹈矩的思想,这与现代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显然是背道而驰的。⑦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国是天下中心的观念,直到近代提出的“西学中源论”还是如此认为,除华夏外皆是蛮夷。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高度的自我满足感和骄傲感使忧患意识淡薄,缺乏进取心和开拓创新力,使得中华民族在近代世界的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