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与当代史家的修养理论.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与当代史家的修养理论.docx

上传人:marry201208 2018/6/2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与当代史家的修养理论.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代与当代史家的修养理论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修史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名家辈出,名着亦是蔚为大观,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如何成为良史?良史应具备哪些修养?这是古今学者热烈探讨的理论和话题。作者对古代史家与现代学者关于史家之修养理论进行了论述,不妥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孔子的“书法不隐”与左丘明的“君举必书”
秉笔直书是中国史学家的一大优良传统,较早将其作为史家修养理论的提出,当属孔子和左丘明。公元前 548 年,晋国国君晋灵公为执政大夫赵盾所杀。史官董狐记载了“赵盾弑其君”一事并同赵盾发生了辨论。孔子评价此事时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赞扬了董狐坚持如实记事的原则。可见,孔子已将秉笔直书作为古代良史的修养之一而倍加赞赏。
史学家坚持直书的佳话在《左传》中亦多有记载。例如,“夏,(鲁庄)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师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曹刿认为,国君无论做什么事,史官都必须记载下来;史官记载的时候,一定要按记载的原则去记,即合乎“书法”,如果不合“书法”地记载下来,则后人看什么呢?
无论孔子所谓“书法不隐”,还是左氏所谓“君举必书”,其实质是提出了史家修养的要求,即秉笔直书。所谓“董狐精神”“、南、董之志”,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家秉笔直书之修养理论的先声,故先秦至秦汉成为中国古代史家修养理论的产生时期。
二、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
真正系统、完整地论述史家修养理论的是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刘知几在《史通》中对史家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的论述散见于《核才》、《鉴识》、《辨职》、《杂述》、《杂说》等篇,而《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二《刘子玄传》载曰:
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曰:“自古已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脱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古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时人以为知言。
刘知几明确指出,只有具备才、学、识“三长”的人,方可成为“史才”.可以说,刘知几提出的“史学三长”说是他的史家修养论的核心,也是他提出的史家修养的最高标准。然而殊为可惜者,刘氏并没有具体、详细阐述才、学、识的内涵,使后来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作者认为,史才,是指收集考订、编排史料和文章表达的能力,叙事载言和行文运笔的技巧,以及运用体例和编次内容的方法。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文献知识。史识,是指对历史发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即器局;以及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无畏精神和高尚品质,即胆识。至于三者的关系和重要性,刘知几则明确指出“:史之为务,厥途有三焉。‘彰善贬恶,不避强御’为上,其次则‘编次勒成,郁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