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孔子教育思想.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子教育思想.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8/6/23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子教育思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孔子教育思想和我校教育教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教育思想(方法)如下
1、有教无类
其本意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因材施教
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子夏迟缓一些。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的启示作用是: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这与课改“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我校提出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是一致的。
3、学思结合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之一,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他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过程。现在,我们强调学生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就是把学****活动和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4、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举一反三”成语亦从此而来。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即是说,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