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历史的纪录就是拿来破的。
截至9月23日晨,这部名为《建国大业》的国庆献礼片上映6天半,。前3天半的票房破1亿,这已经刷新了中国国产片纪录。
中影集团的乐观预计是,本周内,票房将超过2亿。
一部严肃的政治类题材电影,何以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迷思。如果明星多,就是其成功的商业逻辑,这虽是事实,但却不是这么简单。至少还有一本外界仍不明了的经济帐。
盈亏线:?
票房是一连串数字,确是与影片所讲述的谜一样的历史一样,令人着迷。
9月16日下午两点,《建国大业》全国首映,半天之内票房即达1477万。一天半过后,全国总票房升至4500万元,三天半后的9月20日,票房收入上超过一个亿,,刷新了一年前《赤壁(上)》“四天过亿”的中国内地票房纪录。
到了21日,关于该片票房最终可能突破5亿的预测也在业内出现。
《建国大业》投资方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集团”)董事长、该片导演韩三平胜利的笑容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此时,一般与总票房成正比的拷贝发行数也达到了中影集团的历史最高。
韩三平在多个场合对媒体乐观地估计,这部电影投资3000万,只要票房达到1亿元即可盈利,说明主旋律影片不依赖政府支持就能赚钱了,实验就成功了。
按照中国电影票房的分成模式,院线和电影院拿走55%,影片制作拿到45%,扣掉相应的纳税额,票房1亿元大概可以带给影片投资方近4000万元收益。
韩的这一算法并没有问题,但只是一种算账方式。
本片的另一个投资方向本报透露,若考虑该片的实际投资额和宣传推广费用,并以此计算,结果获将出人意料。
“《建国大业》实际拍摄投资为3700万元,中影还为它投入了2000万元的宣传费用。这些也应该计算进去。”两项投资相加是5700万元,以投资方分成票房40%-45%计算,加上扣税,那么《建衡。
按照韩三平的公开说法,“票房过2亿()就可以给演员补发片酬”,影片出品人的投资收益将接近150%。
“实际上主旋律影片要盈利,不一定需要这么高的票房。”上述投资方人士表示,只要拍摄计划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甚至像《建国大业》拍摄计划这样得到来自相关部门的指导,则影片还会得到一定的补贴。
这位投资方人士以另一部主旋律影片为例,该片投资800多万,票房1300多万,在一般市场运营时是亏损近300万元,加上政府补贴后,该片出品人还略有盈利。
但无论上述哪一种算法,其实都隐藏着中国电影圈内的“账本”秘密。
零片酬模式:反市场化运作的历险
平均每分钟蹦出一个明星,“眼睛一睁,姜文出现了;眼睛一闭,刘德华过去了;再揉揉眼,成龙、黎明、章子怡扎堆冒出来了。”看过影片的网民如此形容。
如此强大的阵容,不要说在一般主旋律影片中此前难以觅见,就是在一场商业大片中,也是难以承受的巨大片酬。
创意源于三年前。
2006年,两个作者开始“极其秘密”地商量写一部“前途未卜”的电影剧本,并通过关系找到全国政协,详细汇报这一计划。
根据《建国大业》编剧陈宝光的回忆,2007年年底,他们将这个创作计划向全国政协提交报告。
2008年10月,剧本创造完成后,全国政协领导再次批示,认为在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之际,拍摄一部反映创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