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ppt

格式:ppt   大小:142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ppt

上传人:sunhongz3 2018/6/26 文件大小:1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温州市教育考试院阅卷组
2014年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
网上阅卷及综合题分析
一、综合题阅卷情况概述
201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卷由温州市教育考试院组织,选择题部分由机器扫描完成,综合题采用网上阅卷,于1月18-21日在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机房完成。综合题共有两题四问,31题第一问最快阅卷时间每份15秒,平均阅卷时间每份约19秒;31题第二问最快阅卷时间每份12秒,平均阅卷时间每份约17秒;32题第一问最快阅卷时间每份7秒,平均阅卷时间每份约9秒;31题第二问最快阅卷时间每份12秒,平均阅卷时间每份约18秒。尽量减少三评份数,以提高阅卷效率。32题第一问三评份数很少,但其余三问还有部分三评份数。总体来看,阅卷的工作量相当大。
二、综合题试题特点及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且呈加剧之势。这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更是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国务院要求: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分业施策,切实“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
(1)根据材料,指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6分)
(1)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分)有利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分)
王丽丽
试题特点:本题是以国务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这一背景材料,考查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小康社会建设》第二目《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容。本小题总体感受:灵活,与时事、生活联系密切。第一,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理解和运用能力。强调对学生基本原理的准确记忆和理解把握,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一定的能力考查。第二,关注社会和生活实际,题目紧贴国内热点问题,积极反映群众的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学生答题情况:
第一,有些学生没有理解题目的知识限定是在《经济生活》这一本书上,反而从哲学角度回答,缺乏认真审题的****惯,失分与审题不到位有关。
第二,课本的基础知识都能够完整回答出来,但未结合材料,或者材料和知识点不符等问题。
第三,问题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意义,理应回答的是正面的积极意义,但有一部分学生是从反面来回答,讲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不利于什么之类的,答题不规范。
第四,意义当中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多学生都忽略,答题不完整。
第五,个别学生缺乏政治术语,用自己的语言,甚至是一些口语来解答问题。
第六,格式上最常见的问题是未分点分层,长篇大论的论述显得答题杂乱无章,增加阅读困难。
对教学的启示:
第一,要更加重视知识结构和网络的建立,对教材知识做到全面到位深刻的挖掘,对于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引导,充分活学活用教材。在讲解或者复****知识点的时候,有必要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甚至可以将难点进行细化分析。如产业结构是三大产业的比例和联系,它只是经济结构的一种,经济结构还包括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内容。
第二,继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形成主动关心社会热点和生活的****惯。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用结合一些时政内容。
第三,注重审题,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平时更注重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定期进行专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尤其是主观试题的能力和意识。
第四,要指导学生规范组织答案,做到理论和材料的有机统一,并强调卷面的整洁。
(2)简要说明材料中国务院的要求是怎样做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8分)
(2)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4分)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分业施策,切实“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分)
陈有正
试题特点:迎合当前重大热点,体现命题的时代性;注重考查学科主干观点,符合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性要求;情境设置作了必要的铺垫,适当地降低观点与材料对接的难度;突出学科价值,落实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学科素养的考查。
存在问题:
第一,题目设问中的知识限定给学生设置无端的障碍。也许在命题者看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教材中只是一个框题。曾有一位老师说,如果有引号则表示那个框题,而没有引号则表示大的范围。如果这个观点是对的,那就不要藏着掖着,要明确地写到考试说明上去,这样我们一线老师和学生就不用猜了。要指出的是,观点的理解首先要科学,而不是简单地将教材作为我们的标准(也许教材就有暇眦呢),更不是一个所谓的“引号”就能界定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无论你放在哪里